建水团山:在草香中传承非遗

近日,云南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乡愁书院里草香萦绕,“传承千年文脉·乐享非遗之美”新时代文明实践暨非遗亲子体验月系列活动在此举行。十余组亲子家庭与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在草编手艺人带领下触摸千年草编技艺的温度,让这非遗在指尖绽放新生机。

稻浪为基:自然资源孕育千年匠心

团山村广袤的稻田不仅是丰收的沃土,更为草编技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优质原材料。当地手艺人依托丰富的稻草资源,将自然馈赠转化为草墩、篓筐、帽子、拖鞋等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让不起眼的稻草从田间地头走入百姓生活,成为农耕文明智慧的鲜活注脚。团山草编2008年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守正创新: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破局前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这门古老技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团山村成立“巧媳妇编织协会”,将分散的手艺人凝聚成传承共同体,把稻草、玉米皮、麦秆等原材料变废为宝,编出草墩、锅盖、果篮等绿色环保手工艺旅游商品。如今,草编工艺品不仅畅销当地,更通过订单模式走向外界,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传统工艺在市场中焕发活力。

指尖传情:文化体验架起文明交流桥梁

活动现场,团山草编手艺人曾翠树携团队以实物展示与分步教学,带领参与者解锁草编技艺密码。外国游客与亲子家庭一同用稻草、玉米叶编织蜻蜓、叶子等手工艺品,欢声笑语中,草编技艺跨越语言界限,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媒介。来自美国的姐妹坦言:“原来不知道草与玉米叶能化作艺术品,回国后要在自家庭院取材,制作更多的工艺品。”知识问答环节中,孩子们抢答草编知识,展示“新学的手艺”,让非遗传承在代际传递中扎根心田。

从稻秆到工艺品,建水团山草编以千年时光为线,串起自然馈赠、匠人智慧与文化自信。当传统技艺在亲子指尖焕发新生,在产业创新中拓宽路径,在文明交流中彰显价值,这缕草香正飘向更广阔的天地,诉说着中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故事。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文旭 文

杨庆聚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