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泸沽湖畔的“诗和远方”

.

湖光山色,诗歌飞扬;山水为卷,文脉绵长。7月16日至17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畔,以“‘宁’静山城 ‘蒗’漫彝乡”为主题的第二届泸沽湖诗歌季举办。这不仅是文学盛会,更是宁蒗以文化为媒,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小凉山诗人群体:高原深处的诗性回响

宁蒗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平均海拔2800米,这里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小凉山诗人”这一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彝族诗人阿卓务林等为代表的小凉山诗人,扎根故土,用诗歌记录民族变迁,抒发深沉乡愁。

他们的诗歌,是这片土地从贫困走向繁荣的见证。鲁若迪基的《小凉山很小》以微小意象勾勒故乡的广阔与温暖,饱含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阿卓务林则将创作视为“歌吟凉山,翻译生活”,其作品深刻展现彝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思索。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赞誉宁蒗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也是诗歌回归自然源头的重要场域”,肯定了小凉山诗人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诗歌为媒:点亮泸沽湖文旅新名片

本届诗歌季,正是小凉山诗人群体内生诗性力量的集中展现。活动期间,诗人、评论家齐聚泸沽湖,亲身走进摩梭传统村落,感受非遗魅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猪槽船被创意地用作流动的诗台,在里格半岛上演诗歌朗诵会。诗歌与湖光山色、民族风情深度交融,为游客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

这种文化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让泸沽湖的旅游推广从单纯的风景展示,升华为挖掘其深层人文和精神价值。于坚教授将泸沽湖形容为“天堂般的印象”,认为诗歌朗诵能“唤醒游客观众失落已久的记忆”,使泸沽湖不仅仅是风景,更具有“深刻的哲学记忆”。诗歌季通过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提升了泸沽湖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高度,吸引了更具文化品位的游客,实现了旅游体验的全面升级。

文旅融合:诗歌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小凉山诗人以笔墨为刀,雕刻故土形象;以诗歌为桥,连接远方来客。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鲁若迪基对泸沽湖的深情歌颂,直接将泸沽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成为独特的文化名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也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创意源泉。

宁蒗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拓展全域旅游广度,通过服务经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长生”。泸沽湖的未来发展,将不仅仅是追求游客数量和经济收入的增长,更在于实现人与自然、文化与发展的和谐共生,确保其“深刻的哲学记忆”和“诗歌回归自然源头的重要场域”的地位得以长久维系。

文旅头条通讯员 徐俊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