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街乡整合分散资金、劳动力和闲置土地资源,2024年种植贡菜1800余亩,新兴贡菜产业实现群众集体双增收”。这是人大代表因地制宜助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孩子父母外出务工,家里老人不会辅导孩子,暑期孩子天天抱着手机‘啃’,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学习精力,要是上级帮忙解决一下就好了”。这种在人大代表日常走访调研中听到的群众呼声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昌宁县人大常委会探索推行“看听说督干”代表履职模式,为这些民声民意、热点难点问题打通了解决通道,破解了基层人大代表“履职难、难履职”的瓶颈困难。
一、倾听民声,创新模式点题。昌宁县人大常委会以找准人大代表履职结合点和着力点为抓手,以全面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质效为目标,直面问题、创新模式、形成合力。一是直面履职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打破昌宁辖区内1079名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人大代表履职界限,按照行业特点、专业特长进行力量整合,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从而提升履职效能是需要破解的第一个问题;面对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期与盼,如何让群众的呼声得到更快、更具体的回应是需要破解的第二个问题;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方式单一、作用发挥不显,代表“干什么”“怎么干”的困惑和梗阻是需要破解的第三个问题。二是创建履职闭环。面对这些现实难题,在深入调研、广征意见的基础上,昌宁县人大常委会以“睁大眼睛看、四面八方听、善于开口说、盯着问题督、勤勉尽责干”为履职内容,构建“选题建组在一线——看听民情在一线——说出建议在一线——督促协调在一线——干出实效在一线”的代表履职闭环,为人大代表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搭建履职平台。三是强化统筹推动。昌宁县人大常委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和新修改的《代表法》,找思路、找办法、找措施,将代表履职与县委关注、群众关心事项一体谋划、协调推进。
二、尊重民意,规范流程解题。昌宁县人大常委会积极调动乡镇人大、各级人大代表和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代表履职与推动发展双提升。一是选题建组在一线。乡镇人大主席团广泛征集履职主题建议,采取“乡镇人大主席团初审、代表工委复审、主任会议终审”的方式,把好选题的政治关、法律关、质量关,确定兼具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履职主题。2025年,共确定“看听说督干”履职主题26个,其中农业产业类15个、文旅融合发展类1个、基础设施类1个、人居环境整治类3个、生态环保类1个、基层社会治理类1个、民生保障类4个。根据审定的主题和提议代表的意见,按照行业相近、岗位适配、就近就便原则,组建“看听说督干”履职小组26个,成员代表170余人。二是看听民情在一线。昌宁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精准化助力+常态化看听”的形式赋能履职小组。一方面积极协调对接部门工作会议、座谈交流和教育培训,实现履职“小切口”与发展“大视野”的有机统一,增强看听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履职小组成员线下列席群众会、火塘会,固定选民接待日,线上依托“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直通车”,沉浸式分层分类倾听不同群体需求。例如,温泉镇“积极推动社会化养老模式,助力群众幸福养老”履职小组,通过走访留守老人、孤寡老人,充分了解辖区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听取老年人及亲属对养老服务工作意见,助力温泉镇首家“公建民营”模式委托管理的农村性养老机构成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三是说出建议在一线。将区域性代表活动、代表联络室活动和“代表有话说”活动作为“社情民意收集讨论站”,组织履职小组、群众代表和相关部门进“站”入“室”面对面说事。26个履职小组召开“专题汇报+建言献策”会议60余次,整理形成可操作性意见建议30余件,经县乡两级人大联合审定后,精准交由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例如,田园镇文昌社区“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履职小组成员,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基层人大代表”双重身份优势,实地走村入户访民情、察民意、问民需、解民忧,建立“社区民情档案”,田园镇、县委社会工作部、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以“社群联盟+”的形式,先后组织玉溪师范学院、保山学院等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及“返家乡”志愿者参与“茶小青”暑期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人大代表提出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暑期关护需求谁来供给”的问题,让群众呼唤“落地有声”。四是督促协调在一线。通过采取“县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代表”“三方共担”的方式落实督办责任,责任三方按照责任交办情况,协同履职小组每月跟踪督促1次办理进度,实现履职主题建议办理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例如,鸡飞镇“生态筑基,品牌领航,打造昌宁县城鲜活菜篮子”履职小组,靶向提出“积极破解土地流转、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产业发展难题”建议,以“党建引领+代表协同”为驱动,积极盘活扁木村闲置土地60余亩,“招小商”引进昌宁绿康食品有限公司,邀请西南大学农业种植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争取项目资金投入240万元、企业自筹60万元建设生态果蔬种植销售示范基地1个,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扁木村果蔬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五是干出实效在一线。履职小组立足岗位带头参加与意见建议办理相关的具体工作,带动群众形成广泛共识、积极参与有关工作。例如,珠街乡针对履职小组提出的村级产业小散杂、发展后劲不足和农户烤烟种植存在增收“空档期”问题,采取“烟后务工+烟后发展特色农业”方式补齐群众增收短板,通过动员群众烟后轮作种植贡菜,2024年贡菜产值突破13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85万元、村集体增收4万元。同时履职小组仍在持续吸纳群众新的意见建议,提出“建设标准化贡菜育苗棚,减少群众育苗投入”“引进市场经营主体,保护群众利益不流失”“建设贡菜加工厂,推动适度规模种植”等建议,形成“看听说督干”新循环。
三、顺应民心,展示成效述题。昌宁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完善评价办法、抓实届内述职、展示履职风采”激励推动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持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完善评价办法树典型。围绕“评价对象、评价要素、评价方式、结果运用”制定《昌宁县“看听说督干”代表履职评价办法》,通过“代表自评、选民评议、人大组织考评”的形式,创新开展“优秀履职主题和优秀履职代表”评选,以考促干、以考促效。二是抓实届内述职晾成绩。围绕届内述职全覆盖,严格落实代表向选区选民述职制度,规范“述职、评议、测评、表态”四道程序。146名县人大代表将“看听说督干”工作成效纳入述职内容向选区选民述职,接受选区选民民主评议。三是展示代表履职新风采。鼓励和支持代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争当改革创新“攻坚员”、带头发展“示范员”,选取5个“看听说督干”履职主题、10名“看听说督干”履职优秀代表,拍摄典型经验和代表风采,在县内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广泛传播,进一步引导人大代表在各行各业干出成绩、干出风采。
通过推行“看听说督干”履职模式,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成效明显。全国人大代表李志娟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青年创业创新领头雁”“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畜牧生产推广先进者”等荣誉称号;省人大代表周增志主动开展茶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荣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云南省评茶技术能手”等称号,2次被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县人大代表赵炳华把科技论文写在茶乡大地,荣获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荣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称号;县人大代表李德寿带领归侨及侨眷发展热带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成为归侨致富的“引路人”,入选“云南好人”名单,被纳入中国好人榜、评为敬业奉献好人。
实践证明,人大代表履职源头活水是守正创新服务中心大局,是同声相应群众所思所盼。昌宁县人大常委会“看听说督干”代表履职新模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力践行,是人大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文旅头条通讯员 袁小凤 段一飞 文/图
责编 任丽华
校对 张楠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