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南华一街乡:一捧小枣 甜了味蕾 蜜了心窝

当仲夏清晨的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枣叶,昨夜的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一大早,农户们便戴着遮阳帽,挎着竹篮,一头钻进了小枣园,每当看到这场景,就说明一街团山村的小枣呀,它熟了。

在南华县一街乡团山村的一处山脚下,果农朱辅章家40多亩枣树一列连着一列,果树上的枣子密密麻麻,颗粒饱满,让人垂涎欲滴。

阳光为魂,江水为魄。团山村的小枣园,藏在礼社江流域的河谷里,全年充足的光照加之甘甜的礼社江河水,让这里的小枣品质优越。得益于这方水土的偏爱,它比寻常小枣早两个月挂上红晕,每年六月底七月初就沉甸甸地坠满枝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天下第一枣”。“天下第一枣”又叫“金脆蜜枣”,作为上市最早的一款鲜枣,核小肉厚,脆甜爽口,一口一个,嚼起来“嘎嘣脆”。不仅熟得早,挂果也密,一串串小枣挤在枝桠间,看着就让人欢喜。伸手从枝头摘一颗,咬下去“咔嚓”一声脆响,甜津津的汁水在舌尖炸开,清爽的滋味里,满是河谷阳光和江水的馈赠。

“今年这枣,能甜到心坎里去!”枣园主人朱辅章看着眼前的小枣,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不由想起8年前的自己。那时的朱辅章刚刚尝试种植小枣,由于缺乏经验,枣子遭遇病虫害,个头小,产量不高,也卖不上价,他也总是愁眉不展。后来,通过创办福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他带领社员们不断学习小枣种植新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小枣的品质可谓一年比一年好,价格也相较于之前翻了一倍。2023年的5月,团山的小枣还顺利镀金,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各大电商平台和各地商超都抢着要合作。“现在,我们的小枣根本不愁卖呀”,朱辅章自豪的说。随着电商平台的加入,团山村的小枣也插上翅膀,飞出了大山,让远方的人们也能在炎炎夏日尝到这一口甘甜。

8年时间,朱辅章逐渐将种植面积从20亩扩大至40亩,每年的小枣产量有70吨左右,按每公斤20元计算,一年能卖100多万元。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毫不吝啬地向村民们讲着自己的致富经,如今合作社里已有15人加入了小枣种植,全村种植面积已达80余亩。

据团山村党总支书记高云寿介绍,近年来,一街乡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依托低热河谷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耕“特”字文章,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小枣种植带动群众共同增收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今,团山村的小枣产业已成为当地富民兴村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将甜蜜带给了种植农户, 更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前后共让200多位在基地就业的村民也尝到了这一口甜蜜,对于他们而言,农闲时在小枣园里帮忙施肥、管理、采摘,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多一份收入,即便无法外出务工,每天100元的务工收入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实在的保障,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幸福。

现在因“黑泥温泉”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团山村的小枣园也开始对外开放,游客们到团山来游玩,不仅可以去“黑泥温泉”放松身心,还能走进郁郁葱葱的枣林采摘小枣去感受乡村生活的舒适与惬意,既解了乏、又尝了甜,真不枉出游一趟。

晚风掠过枣林,带着丝丝香甜的气息,这捧小枣的甜,不止在味蕾上,更在乡亲们靠发展产业致富而蜜起来的心窝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孔勤梅 李苑星 文/图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