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抗战时期成为连接西南与南亚的“生命线”。从普洱出发的马帮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驮着茶饼翻山越岭,经大理、丽江抵达西藏,再辗转至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绵延上千公里的险峻路途上,马蹄踏出了汉藏文化的交融,茶叶沉淀了民族友谊的醇香。7月13日,武汉大学“珞珈职航之青樱计划”赴云南普洱实践队走进茶马古城,一条以马蹄和茶叶铺就的文明之路,在队员们面前徐徐展开。
茶马古城:古今交织的商业图景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民族融合之路。在普洱市区,依循旧普洱府城风貌重建的茶马古城,是一座“立体的茶马文化博物馆”。它不仅还原了古普洱府城的建筑风貌,更通过商业业态的布局,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地域文化。
(实践队在古城前合影)
实践队刚踏入城门,便被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包围。石板路两侧,普洱茶庄、马帮皮具店、民族银器铺、扎染体验店鳞次栉比,耳畔传来阵阵揽客的吆喝,空气里飘荡着生普的芳香与玫瑰花醋的酸甜。
队员们走进老茶楼,围坐八仙桌,亲手冲泡生普。茶汤黄绿透亮,入口先是微涩,而后馥郁香气渐渐溢出,这就是马帮路上解渴提神的味道。大家有说有笑,交流初到普洱所见所闻的种种趣事,等候夜幕降临的时刻。
(实践队在茶楼品茶)
火把节之夜:火焰点燃的民族狂欢
“星回于天而除夕”。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是西南地区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庆之一。实践队此行恰逢普洱茶马古城举办盛大的“马帮火把节”主题活动。这场以“火照茶马,薪传千年”为主题的盛会让队员们见证了非遗民俗与现代旅游的完美融合。
(“马帮火把节”点火仪式)
当篝火熊熊燃起,“迎火仪式”“非遗火技”等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身着火焰花纹服饰的舞者高举火把,民间艺人甩动燃烧的铁笼,火流星、火轮在夜空中划出绚烂弧线……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当地人拉起手,围成同心圆跳起民族舞。实践队员们也大胆地加入队伍,尽管步伐生疏,但欢快的音乐让人不自觉跟上节奏。在火光的映照下,每张笑脸都格外生动,语言和地域的隔阂被彻底打破,古城在此刻真正活了过来。
(震撼人心的非遗火技表演)
实践手记:在古道烟火中读懂中国
“这一晚,我们不仅看到了商业街区的活力,更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温度。”在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与茶马古城同样根植于茶马文化的延续和保护,两者各有侧重:前者是对历史文化原汁原味的记录,后者则是融合美食、夜游、娱乐于一身的仿古文化街区。古城将茶马古道从商贸路变身文旅IP,印证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普洱实践。马帮火把节上,各族人民、各地游人携手共舞,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写照。
返程前,实践队再次路过古城门楼,夜色中的茶马雕塑静默如初。那条用马蹄丈量过的古道,如今正以新的形式延续传奇。
(实践队在古城合影)
文旅头条通讯员 汪灵涓 文
刘蔼明 谢子涵 汪灵涓 供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