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新人群”到“带病群体” 中国人寿以普惠之力织牢民生“保障网”

在第13个“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之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携手央视财经《保惠美好》栏目,推出7.8保险主题对话系列活动,聚焦普惠保险和保险助力企业出海等行业热门话题。国内寿险行业“头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股票代码:601628.SH,2628.HK)受邀参与“破界·融合——普惠保险的生态重构与价值裂变”主题对话录制,围绕“两新人群”保障、“带病群体”保险创新、服务触达升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核心议题,分享在普惠保险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深刻思考。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约有3亿人进入城市,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从事新业态。“两新群体”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职业风险和社会风险。

如何用保险为城市中这些“流动的奋斗者”托底?中国人寿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洪梅表示,“场景化设计”与“灵活承保”将成为未来两新人群保险保障发展的新趋势。

在产品设计上,根据职业风险特征,两新人群的保险产品设计将转向以职业场景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以家政服务人员为例,中国人寿目前已针对这一人群女性从业者占比高、未参保工伤保险、高频往返雇主家等职业特征,在“家政系列”产品中创新纳入女性特定部位恶性肿瘤保障——重度保障、工伤标准伤残保障、公共交通及骑行意外身故责任,甚至针对宠物照料场景增设狂犬疫苗津贴。

当前,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惠民保”业务,已将老年人群、慢病人群等“带病群体”纳入保障范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各公司也在尝试探索放宽核保条件,为“带病群体”提供疾病、医疗等多种类型的保险保障选择。

如何进一步完成从“保健康人”到“保人健康”的业态升级?洪梅表示,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医疗机构、医药机构、保险机构等方面的协同风险管理生态,将保险从被动理赔补偿升级为主动健康风险干预,形成良性合作生态闭环。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科技赋能已成为推动普惠保险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扩大服务半径、提高运营质效、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数字技术助力扩大服务半径,中国人寿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销售流程中的证件识别、活体检测、身份比对、手写体识别等,人脸识别每年2亿次调用,智能语音和智能客服每年近8000万次调用,作业时效性和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公司普惠保险服务半径拓展,以高水平的数智化破解普惠巨大业务量带来的挑战。

普惠保险不是简单的产品下沉,而是用专业能力守护每一个群体的安全感。作为大型国有金融保险企业,中国人寿将持续深化普惠保险实践,提供 “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 普惠保险产品,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让普惠保险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可信赖的“风险防护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龚怡丹 文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