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疆暖人心 红河花开一家亲 2025年“春雨工程” 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红河活动圆满成功

7月28日至31日,2025年“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通过“大舞台”惠民演出、“大讲堂”专家讲座、“大展台”非遗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促进了京滇两地文化深度交融。

“大舞台”舞出民族团结共享美好幸福生活新画卷

7月29日晚,2025“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红河“大舞台”活动在红河大剧院精彩上演,此次演出由北京、红河两地的艺术家们联袂携手,将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边疆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深度融合,为观众们呈现出一台精彩的艺术盛宴。


由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北京歌剧舞剧院、红河州歌舞团、红河州文化馆馆办马缨花艺术团、云海艺术团、舞之缘艺术团等艺术团的演员们带来的14个节目纷纷登场,活动现场高潮迭起,欢呼阵阵,每一个演出都收获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此次演出节目涵盖了舞蹈、独唱、对口快板、器乐演奏、魔术、杂技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之美,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养育自己的中华大地满腔热爱与歌颂之情。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首都与边疆、游客与当地民众的心紧紧相连,让“远方”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让“他乡”的故事引发深深共鸣。


“大讲堂”高质量搭建跨区域文化交流学习新平台

为助力红河文化人才培养,提升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此次活动特邀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导演李丽宏7月29日上午在蒙自市红河书院开展了题为《关于戏曲之美为“舞”创作的实践研究》的讲座,为在场听众铺开了一幅戏曲与舞蹈交融的生动画卷。

讲座中,李丽宏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经验,通过《戏中人》《艺·境》《大红灯笼高高挂》等6部代表作,深入浅出地讲解戏曲与舞蹈融合的创作规律,为红河的舞蹈业务干部和爱好者打开了全新的创作思路。李丽宏还现场对舞蹈的动作规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帮助参与者提升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受到学员一致好评。

“戏曲的‘虚实相生’是直达人心的密码。”李丽宏的解读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情醉了》中,一桌一椅便是山水,一个眼神便藏千言,恰是戏曲写意精神的流转;《木兰归》刚柔并济的动作里,既有武旦的飒爽,又含闺门旦的温婉,让巾帼英雄的多面性跃然台上。

这场讲座,让现场的文艺爱好者真切感受到:当戏曲的韵律撞上舞蹈的脉搏,传统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当代舞台上的活水。那些从戏里来、向舞里去的灵感,正让千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7月30日下午,北京市文化志愿团队代表还与红河州、蒙自市当地文化馆系统工作人员就当前如何高质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基层文化团队建设与文化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了研讨交流,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展台”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7月29日,在蒙自市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来自北京东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的“彩塑京剧脸谱”“面塑”“京绣”“剪纸”“北京内画”“京剧盔头制作技艺”“曹氏风筝工艺”“绒布唐工艺”“金镶玉制作技艺”“绳结艺术”“传拓技艺”“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北京玉雕”“泥人张”“兔爷儿制作技艺”“智化寺京音乐”“京式旗袍制作”“京派内画鼻烟壶”“翁派京剧脸谱绘画技法”等19项北京非遗项目,与红河本地的“锡器制作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彝族刺绣”共22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相互映衬,展现出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进行非遗知识讲解,开展“沉浸式”大展台体验活动,引得当地群众和游客们驻足围观,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活动以非遗为纽带,架起了北京与红河州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广大市民带来一次原汁原味的“京味儿”文化体验,也为红河非遗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灵感。

此次“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走进红河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京滇两地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桥梁。未来,两地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文化合作,让更多优秀文化成果惠及各族人民,让文化的“春雨”滋润更多人的心田,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共同谱写文化惠民、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文旅头条通讯员 孙思漫 普秋屏 文

部分内容来源于云南红河发布、红河州非遗中心

红河文旅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图

责编 杨燕婷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

终审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