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州双柏县的林海间,茯苓这颗藏于腐木的“地下珍珠”,正以惊人的能量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从山林间的菌种培育,到车间里的精深加工,再到直播间里的产销对接,这条贯穿“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不仅让双柏茯苓占据全国15%的市场份额,更让1.35万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村集体增收超6500万元。这颗小小的“菌子”,何以成为牵动千家万户的“致富密码”?答案藏在利益共享的机制里,写在科技赋能的创新中,映在三产融合的图景上。
订单牵起“责任链”,农户变身“产业链主角”
“企业给菌种、教技术,收的时候还给保底价,咱只管用心种!”独田乡农户王秀兰算起账来笑意盈盈,她家5亩林地种出的茯苓,去年通过订单卖给云南妙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赚6万多元。在双柏,这样的“订单故事”每天都在发生——960余户农户与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从种植到销售全程“被护航”;3400亩GAP种植基地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民变产业工人,采收季日均200人务工,日薪最高达200元。
合作社则是串联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金纽带”。双柏安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三统一”模式远近闻名:统一供种降成本,统一管理保品质,统一销售提价钱。社员们的茯苓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10%-15%,2024年120户社员户均增收6000元。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赚薪金、三产融合添收益,多元化增收渠道让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成了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科技注入“加速度”,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用杉木替代云南松种茯苓,浸出物含量还更高!”云南省双柏县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团的实验室里,李学芳教授团队研发的“三优两控”技术体系,让茯苓种植告别“砍树栽菌”的旧模式,单位体系提升40%,多糖含量稳定在30%以上。在双柏,1个院士工作站、8个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工作站组成“智囊团”,与企业、合作社联手破解种植难题——从筛选3个优质菌株,到编制通俗易懂的技术手册,科技像阳光雨露般洒遍田间地头。
政策“组合拳”更让产业如虎添翼。《楚雄州支持双柏建设茯苓产业大县若干措施》等政策精准发力,“茯苓贷”等金融产品解渴纾困,2025年免费发放的10万袋优质菌种,让8个乡镇的农户吃下“定心丸”。在爱尼山乡,党员责任区里的“技术传帮带”让新技术快速落地,昔日“看天吃饭”的农户,如今成了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
全链织就“致富网”,小茯苓变身“大产业”
走进云南白药数智云药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鲜茯苓加工成饮片、保健品,年处理能力达3000吨,200余个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工资4000元以上。在双柏,像这样的加工企业不止一家——泰华丰功药业日产茯苓产品5吨,易盛菌业年加工鲜茯苓4500吨,“初加工保增收、精深加工提效益”的链条已然成型。
从“云药之乡”到“2025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双柏茯苓的品牌名片越擦越亮。线下,与20余家知名药企建立供货关系;线上,电商直播基地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文旅融合更添新彩——爱尼山乡的“茯苓养生之旅”吸引游客接踵而至,7家民宿、农家乐带动群众年增收70万元。
从深山菌子到富民“金疙瘩”,从单一产业到全链融合,双柏茯苓的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小特产”撬动“大民生”的振兴样本。这颗凝聚着科技力量、饱含着团结智慧的茯苓,正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结出更多共富的硕果。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图
责编 张楠 卢格(实习生)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