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红河州原创音乐剧《阿者科》将在云南红河大剧院进行首演。
该剧根植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筹备之初就受到了多方关注。为什么选择阿者科?这片哈尼人用1300年时光雕刻的大地史诗,为何频频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又将带给人们哪些启示?
聚焦《阿者科计划》,揭示千年梯田不老的秘密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是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5个重点村寨之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获得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阿者科计划”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2018年,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编制《阿者科计划》,同时组织村民成立阿者科旅游发展公司,指导村民执行“阿者科计划”。“阿者科计划”秉持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原则。古村落的保护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本村村民,村民享受旅游分红的同时也自发保护起村落景观。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就业,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他们有的成为售票员、导游,有的则开起了饭馆、咖啡馆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梦想。
“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推动了阿者科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利益分红机制与村落保护细则,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实现全村脱贫致富。截至2025年7月,阿者科村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6.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682.5万元,举行12次旅游发展分红大会,共计分红245.25万元,户均分红53116元。
实践证明,阿者科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将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技艺传承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活样板。在这里,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古老的哈尼梯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舞台艺术融合创新,精心编排蓄势待发
音乐剧《阿者科》由一级导演礼朋担任导演,一级编剧杨耀红担任编剧,音乐制作人张云岗作曲,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文彤担任视觉总监和舞美设计,百老汇爵士舞街舞舞蹈编导、资深韩国音乐剧演员张恩淑担任舞蹈总编导,一级演员龚婷担任声乐指导,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吴侠担任服装、造型设计;经过数月采风、创作和打磨,力求呈现一台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舞台作品。
主创团队不仅将采风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元素融入音乐、舞蹈、美术、妆造之中,同时还记录包括朱良文、保继刚教授在内等十余位“阿者科计划”亲历者和州县乡领导和村民的口述史,以此为原型创作出返乡青年、守寨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多元角色,从而呈现出一台阿者科发展乡村旅游、千年梯田焕发新机的故事。
(主创团队在阿者科采风)
作为首部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为创作蓝本的音乐剧,该剧以阿者科蘑菇房的保护与存续为核心,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还是革新”等现实命题,通过剧中人物在传统与现代冲击下的矛盾冲突,从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视角,揭示“文化传承是民族灵魂根基”的主题。
整部剧融合神话与现实主义,以诗化叙事,将音乐、舞蹈与戏剧冲突搬上舞台,形成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极具浓郁哈尼族风情、富于幻象和强烈时代感的魔幻现实主义现代少数民族音乐诗剧,同时也以艺术化的方式回应了“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守住文化根脉”这一命题。
千年哈尼梯田亮相舞台,让世界听见阿者科
可以说,音乐剧《阿者科》是哈尼人写给大地的一封情书。该剧将哈尼梯田的壮美、蘑菇房的烟火气搬上舞台,故事主线中融入了哈尼村寨的日常、哈尼族的传统舞蹈、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还有圣洁的白鹇鸟、古老的多依树、温暖的蘑菇房生动再现,让人身临其境。
(彩排现场)
(彩排现场)
(彩排现场)
哈尼人守望千年的家园与亟待发展的乡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一场关乎家园存续的重大抉择,这场矛盾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在演员的歌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阿布(女主角)想要守护家园,而诺朴(男主角,阿布的哥哥)则想要拆除蘑菇房,不同的立场让兄妹之情濒临破碎的边缘。随着剧情发展,《阿者科计划》应运而生,推土机没有将“手臂”伸向蘑菇房,阿布和她的朋友守住了家园……最终,哈尼人依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千年梯田,守护着赓续千年的文明。
“敬畏自然、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这一曲充满古老智慧的歌声,这一次要让世界听见!
(彩排现场)
(彩排现场)
(彩排现场)
(彩排现场)
音乐剧《阿者科》是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入围了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名单。该剧由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红河州歌舞团、红河州诺玛阿美文艺演出公司出品,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支持,红河州歌舞团创作演出。
8月21日20:00,来红河大剧院,看千年哈尼梯田如何焕发新机!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捷 通讯员 普秋屏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