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博物馆少数民族节日体验营圆满收官

当铜鼓的回响撞上跳宫节的舞步,当蓝靛的浸染晕开蜡染的诗意,当花糯饭的香气裹着纸马舞的灵动——这个夏天,文山州博物馆里藏着一场关于民族文化的奇妙相遇。

8月11日至15日,为期五天的“少数民族节日体验营”举办。30位8-12岁的少年化身“文化探险家”,在彝族跳宫节的鼓声里踏响传统,在苗族蜡染的蓝白间勾勒匠心,在壮族三月三的习俗中触摸温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授技艺,学员在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温度与厚度,最终用一场诚意满满的舞台剧,让文山的民族文化在欢笑与专注中“活”了起来。

第一天:铜鼓寻踪,跳宫节的鼓点里藏着历史

开营第一天,铜鼓展厅就成了“寻宝现场”。讲解员老师揭秘了铜鼓的千年故事——那些纹饰里藏着的先民信仰与生活方式,都变成了寻宝任务卡上的趣味谜题。孩子们睁大眼睛打量着古老的铜鼓,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把“太阳纹”“锯齿纹”“云雷纹”这些专业名词悄悄记进了心里。



下午的跳宫节体验更是点燃了热情。彝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孩子们重温节日渊源,手把手教学传统舞步:摆臂、踢腿、踏点,每一个动作都跟着铜鼓的节奏起伏。分组排练时,小家伙们学得有模有样,脸上的认真劲儿,仿佛自己就是节日里最亮眼的舞者。

第二天:蜡染时光,蓝白之间晕染千年智慧

“原来蜂蜡可以当画笔?”当苗族蜡染传承人拿出蜂蜡、蜡刀和蓝靛时,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上午欣赏着精美的蜡染作品,听着“蜡封防染”的古老智慧,下午就迫不及待上手实践:在白布上小心翼翼勾勒蝴蝶、花朵,再将作品浸入蓝靛染缸。等待显色的过程像一场魔法——原本素净的白布,慢慢晕开深浅不一的蓝,每一块蜡染都独一无二。“这是我的专属作品!”捧着晾干的蜡染,孩子们的骄傲藏不住啦。



第三天:纸马翩跹,三月三的故事里藏着温情

壮族三月三的文化课堂上,孩子们知道了歌圩、红鸡蛋、五色糯米饭的由来;而下午的纸马舞学习,更是让大家过足了瘾。传承人舞动着色彩鲜艳的纸马道具,讲解着它在节庆中的祈福寓意,孩子们跟着模仿腾跃、摆首的动作,大厅里满是纸马“哒哒”的摆动声和欢笑声。



第四天:舌尖与指尖的狂欢,解锁壮族味道

第四天的关键词是“甜蜜”与“匠心”。上午学编壮族蛋兜,彩线在指尖穿梭,变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网兜。“蛋兜要送给妈妈,寓意平安”孩子们的心意比蛋兜更暖。下午的花糯饭制作堪称“视觉盛宴”:传承人带来密蒙花、紫蓝草、红蓝草等植物染料,教大家将糯米染成紫、红、黄等颜色。蒸好的糯米饭香气扑鼻,五彩斑斓的样子让人舍不得下口。“这是夏天的味道呀!”



结营日:一场舞台剧,致敬民族文化

最后一天,孩子们把五天的收获搬进了舞台剧。围绕彝族跳宫节编排的剧情里,有铜鼓的威严,有舞步的庄重,更有孩子们对文化的理解。集体纸马舞队形多变、灵动鲜活,真让人惊叹——短短一个下午的排练,竟呈现出如此精彩的效果,赢得了满堂喝彩。



亲子环节更是温情满满,家长们看着活动回顾视频,品尝着孩子们亲手做的花糯饭,接过装着红鸡蛋的蛋兜——那一刻,民俗的温度在亲子间流转。当定制结营证书送到手中,孩子们的笑脸成了这个夏天最美的风景。


五天很短,却足够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心里发芽。文山州博物馆的少数民族节日体验营落幕了,但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探索永远在路上。

下次活动,我们不见不散!

来源 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