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姚安县左门乡:构建“三全三变”群众参与机制 强化“三资”监管

楚雄州姚安县左门乡地处两州三县结合部,辖5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总人口4440人,彝族占人口总数的98.1%,山高路远、村落分散、信息闭塞,是典型的山区彝族乡。为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群众参与难、日常监督难、资源盘活难、效益提升难的困境,左门乡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按照“四查五步”工作法,构建“三全三变”群众全流程参与“三资”监管模式,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新局面,畅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全链条参与监管,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每个村民小组召开户长会,推选由3—5名群众代表组成议事会,发动群众从清查摸底到处置执行的全流程参与监管,从“事不关己”转变为“主动监管”。一是群众当“主查人”。由议事会牵头,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户长会、微信群等,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群众语言宣讲政策,利用火塘闲聊拉家常、葫芦笙梅葛传唱、彝族左脚舞联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访,发动群众参与,收集问题,累计召开小组议事会47场次,累计核验资产297项、资源73项,12份经济合同全量数字化。二是群众化身“千里眼”。组建5人核查组,按照“五查五看五必访”方式全面摸清“三资”家底,在“三资”清查关键环节,直接让群众“上手干”,依托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小组长等村民代表,在翻阅账本、现场指认、权属确认、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必须有村民代表同场见证,让群众放心。截至目前,全乡共清查出资产856项,资源共209项,资金68项。三是群众担任“处置人”。清查结束后,由议事会牵头梳理本小组存在的问题清单,分析研判,问题不严重的立行立改,问题复杂的专班组参与研究解决;问题整改结束后,按照“群众验收、专班组复核、公示销号”流程,让群众守好自己的集体家底。全乡共排查出问题403个,完成问题整改340个。

全过程公开晾晒,变“糊涂账”为“明白账”。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公开,让群众随时能看、随时能查,群众提出疑问限时核查反馈,将“三资”管理置于阳光之下,从“怀疑被侵占”转变为“放心去监管”。一是线下公示“接地气”。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户长会、村民代表会议,在小组村务栏、活动场所、小卖部等人流密集处张贴清查结果公示,运用大喇叭在村组循环播放公示内容,对侵占集体资产农户上黑板公示,管理成效好的在红板上予以表扬,让大家共同监督评议。二是线上公开“不打烊”。通过群众自发组建的微信群、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实时更新资产变动、收益分配数据,方便外出务工群众随查随看,避免各类承包出租暗箱操作,有效杜绝了“私用侵占”现象。三是闭环管理提质效。推行“提问—核查—反馈”机制,让群众“有说处、有人管”。群众对公示内容有疑问,通过现场、入户等方式答疑,解开群众心结,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应、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累计解答群众疑问89条。

全方位议事决策,变“看客”为“主人”。通过规范议事流程,让群众在资产处置、项目建设中“说了算”,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谋划”,最终实现“决策公平、结果公正”。一是让“决策”群众议、群众定。通过规范决策程序,按照“群众提议、小组议事会商议、村‘两委’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四步议事法,从机制上保障群众参与权,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民主新局面,让群众真正成为集体事务的“当家人”,确保群众的事群众自己定。二是让“决策”接地气、能落地。针对山区群众集中难的问题,大家坚持“火塘会、板凳会”议事方法,把现场设在群众代表家里、大树下、活动室,用彝族方言讨论山地承包给谁、租金怎么花,外出务工村民通过打电话、村组微信群参与议事,确保小组农户参与率、知晓率达96%以上。三是让“决策”见实效、利长远。议事会对每项决议事项进行跟进,跟进执行进度、跟进实施效果、跟进群众反馈;同时建立村务监督制度,议事会每季度定期检查“三资”使用情况并向群众通报,确保群众决策既“开花”又“结果”,真正实现集体增收、群众受益。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能参与、愿参与、得实惠”。只有让群众真正成为“三资”管理的主人翁,才能激发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姚安县左门乡通过“三全三变”群众参与机制,构建了“群众深度参与、全程有效监督、成果共建共享”的山区特色“三资”管理新格局。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朱云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