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的广袤大地上,玉龙县白沙镇宛如一颗镶嵌在雪山绿水间的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日,市委联系专家、玉龙县文化保护管理所所长杨志坚就白沙镇的保护与发展,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管控以及乱占乱建治理等方面接受专访,深入剖析白沙镇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记者:杨所长,白沙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杨志坚:从历史沿革看,白沙镇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盆地的最早聚居地,也是宋、元时期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并在明代获得过“乔木世家”“西北藩篱”等皇家赐字,它们既见证了纳西族的发展历程,也是其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表征;从建筑美学看,白沙的明清古建筑群和白沙民居,体现了纳西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其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着纳西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而“七星桥”之一的单孔石拱桥——“三元吉祥桥”,始建于清代,跨青龙河,建筑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文化传承看,白沙镇所拥有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纳西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以精美技艺与沉潜匠心赓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纳西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白沙古镇 青普·白沙行馆 供图)
记者:如何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独特的民族故事?
杨志坚: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白沙拥有壁画、三多阁(北岳庙)、玉峰寺、玉柱擎天、岩脚摩岩及驼峰机场旧址等七项文保单位,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我们不能丢失的瑰宝。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活化利用。比如白沙壁画,作为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绘画艺术风格,可以通过举办专题展览、文化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壁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开发一些与壁画相关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文化以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记者:除了文化资源,白沙还拥有蓝天白云、雪山草甸、村落田园等独特景致,如何让其持续散发魅力、释放吸引力?
杨志坚:白沙文旅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原真、最大的优势是空间,所以要规划、管控两手抓。在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可以建设一些生态保护区、休闲度假区等,让游客在“适度留白”中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风貌管控方面,应保持小巧玲珑的建筑特征,避免出现高大、笨重的建筑破坏整体的景观协调性;在水系利用方面,在保持水质清洁的同时可建设一些如小桥、流水、亭台等亲水景观,增加村落的灵动性和美感;在交通环境方面,可以以古街为中心,合理规划交通线路,避免车辆乱停乱放影响村落的整体风貌。
(白沙镇纳西古乐 丽江市文旅局 供图)
记者:白沙文旅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如何在“吃住行游购娱”等产品供给中体现其定位的独特性?
杨志坚:建设舒适生活旅游圈是我们白沙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民宿方面,可鼓励民宿经营者将纳西族的建筑风格、民俗文化融入到设计和装饰中,以凸显民族特色,避免千篇一律。比如,外观可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内部则可摆放东巴纸、木雕等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在餐饮方面,要挖掘和推广腊排骨、鸡豆凉粉、米灌肠等特色美食,还可通过举办美食节、推出美食制作体验项目等,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新业态培育方面,可规划建设一些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房车营地、房车公园,为房车爱好者提供停靠、补给等服务。并推出徒步、骑行等系列户外运动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体验到户外运动的乐趣。
(和琪 摄)
记者:要实现白沙文旅转型升级,关键助力与重要因素是什么?
杨志坚:我认为要转变发展理念,把准精细旅游这一重要方向,用好招商引资这一关键助力。大项目大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市场资源,能够进一步激发白沙文旅转型升级的活力与动力。比如,一个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可以充分整合白沙文旅资源,打造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丰富产品供给、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有效地满足异质游客的多元需求、延长停留时间。另外,大项目大企业的引入还可以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所以要结合本土实际引好用好,通过抓招商、抓项目、抓企业,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提升白沙文旅的综合品质。
来源:玉龙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