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永仁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阳光永仁·自在宜居”的资源禀赋,以“全民健身”为抓手,创新探索“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将体育赛事、文旅体验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结合,让赛场变“舞台”、景区变“纽带”,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奏响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乐章。
完善共享设施,筑牢民族团结“硬基础”
“现在出门走几分钟就能到健身广场,各族邻居常一起打太极、跳健身操,就像一家人!”家住永仁县太阳广场附近的彝族群众李大姐笑着说。这一变化,源于永仁县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
为让各民族群众平等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永仁县将体育惠民工程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部署、同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体育场地584块、全民健身站点86个,实现63个村(社区)小型健身场所全覆盖,县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成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1平方米,经常锻炼人口比例43%,两项指标均远超省州平均水平。2025年1至8月,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接待群众134万人次,居全州首位。
在保障体系上,永仁县将体育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及年度“十大实事”,县财政每年专项拨款70万元支持体育赛事,并积极争取省级资金310万元用于场馆升级改造。同时,通过“培训+实践”模式培育140余名跨民族体育人才,组建3个体育社会组织,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体育服务体系,让各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健身服务,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空间阻隔,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起“连心桥”。
打造特色赛事,激活民族交流“新动能”
“来自滇川两省的70支队伍同场竞技,不仅赛出了水平,更认识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朋友!”在永仁县举办的第三届滇川气排球邀请赛上,四川攀枝花的选手张先生难掩兴奋。这场跨越省域的赛事,吸引了滇川两地多民族运动员参赛,直接拉动旅游消费230万元,成为促进区域内各民族交往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永仁县以赛事为媒,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影响力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让赛场成为各民族共话情谊、共展风采的平台。2025年,该县成功承办云南省老年人气排球赛,吸引400余名各民族运动员参赛,带动当地游客增长32.6%、旅游花费增长39.5%;火把节期间举办的首届“村排”大赛,汇聚200余名农村各族群众参赛,带动全县接待游客13.66万人次、旅游收入1.13亿元,创同期新高。
与此同时,永仁县推动体育赛事下沉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大拜年”“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比赛”的浓厚氛围。在田间地头的赛场上,各族群众同场竞技、相互加油,在挥洒汗水中拉近心理距离,在欢声笑语中凝聚民族情谊,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深化文旅融合,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主阵地”
“既能欣赏彝族舞蹈,又能体验民族文化,还能跟着赛事游山水,这次永仁之行太值了!”来自昆明的游客王女士在体验完永仁“体育+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后,连连称赞。
永仁县深知,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为此,该县在推动“体育+旅游”融合时,主动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让各民族群众在体验中传承文化、凝聚认同。在太阳广场、全民健身中心“五位融合”体验圈,彝族健身操走进中小学课间,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各类体育赛事现场,彝族舞蹈表演、非遗小剧场轮番上演,截至2025年7月已开展民间体育演出18场,吸引62%的游客多停留1至2天,周边酒店入住率达95%。
依托独特的气候与生态资源,永仁县还设计推出“跟着赛事游永仁”精品路线,打造6个乡村旅居示范点,培育“夏避暑、冬避寒、四季健身”的旅居模式。2025年以来,全县吸引各民族旅居康养人口3.7万人,康养地产“玫瑰阳光城”常住率达85%,1至7月旅游总花费达10.57亿元,同比增长13.55%。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同吃同住、同游同乐,在日常交往中增进“五个认同”,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以体育搭建交往之桥,以旅游拓宽交融之路,以文化铸牢共识之基,永仁的实践证明,文旅体融合不仅是县域发展的“加速器”,更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下一步,永仁将持续以务实举措夯实民族团结根基,让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赴美好生活,让民族团结进步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杨德新 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