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让这门关键课程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用的核心路径。”谈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云南省教育厅督导专员、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其勇开门见山,话语中满是对思政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与坚定担当。近日,围绕这一重要教育命题,刘其勇接受了专访,深入解读政策要求、分享实践经验、展望未来发展。
解码一体化:从四重维度把握核心逻辑
刘其勇从学生成长规律、课程自身属性、育人现实需求、国家战略目标四个维度,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展开了系统性、深层次的阐释。在他看来,这一建设并非简单的课程内容拼接,而是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改革。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既要尊重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育,又要注重教育的‘连续性’,让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刘其勇进一步解释,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碎片化”“断层化”问题,导致部分内容重复、学段衔接不畅,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而一体化建设不仅能破解这些现实痛点,服务国家长远的“人才战略”,还能为学生一生的价值观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在他眼中,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不言而喻。这一建设既能顺应学生“情感—认知—价值观”的成长规律,避免思政教育“错位”;又能解决“学段断层、内容重复”问题,提升教学实效;还能凝聚“全学段育人合力”,应对复杂社会思潮挑战,最终为民族复兴筑牢思想根基。
明确角色定位:高职院校当发挥“头雁”作用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刘其勇认为,核心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内容衔接、方法协同与资源共享。
作为省属高职院校,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立足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主动扛起了牵头组织的责任。“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下设5个专业教研室,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刘其勇介绍,学校一方面牵头组建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在师资培训、课程研发上精准对接中小学需求;另一方面开放党史学习教育馆、VR虚拟仿真实践中心等优质平台,为共建单位提供沉浸式教学资源,让政策要求真正落地见效。
在组织协调不同类型教育机构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刘其勇也坦言面临着学段衔接不畅、内容重复交叉及方法创新不足的挑战。为此,学校构建了协同框架,明确“小学重情感、中学重筑基、大学重担当”的递进链条;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跨学段教研沙龙、教学展示活动促进教师思想碰撞;同时共享特色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贯通,让各共建单位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聚焦关键环节:师资与实践双管齐下破难题
思政课教师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关键主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一体化教学意识成为重中之重。刘其勇提出了“专业培训+实践交流”双轮驱动的思路。
“我们会定期组织跨学段教学研讨,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5个教研室的专业力量,开展联合备课、案例分享,帮助教师强化一体化教学意识。”他介绍,学校还实施了“高校带中小学”计划,面向共建单位开展师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对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能力。此外,通过教研结对、挂职锻炼等常态化交流机制,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得以共同成长,真正实现师资队伍的协同发展。
在实践与创新层面,云南理工职业学院更是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路径。载体上,建成VR虚拟仿真实践中心、党史学习教育馆,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思政;方法上,开发“工匠精神融入思政”特色模块,将行业案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用情境化、体验式教学让理论“活起来”;协同上,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格局,联动家庭、企业共建育人共同体,实现线下教育与线上资源连通,形成“启蒙—认知—认同—践行”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谈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未来,刘其勇充满期待。他表示,预期目标是形成“高校引领、中小学协同、社会参与”的一体化建设新格局,推动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认为还需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完善常态化机制,定期举办跨区域教研活动,推动课程共建与资源共享制度化,让一体化建设有章可循;二是深化技术赋能,扩大VR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开发更多可视化、互动式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三是强化师资协同,通过联合课题研究、教学能力大赛等方式提升跨学段教学水平,同时进一步联动家校社资源,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金钥匙”。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采访最后,刘其勇强调,云南理工职业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与各共建单位携手同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楚云 文
受访者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