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硕果盈枝。9月8日上午,楚雄州楚雄市东瓜街道彝人古镇社区老年大学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在高新区零工市场四楼培训教室举行。楚雄市委老干部局及市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东瓜街道及社区负责同志与全校382名各族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共同开启老年教育与民族团结互促共进的崭新篇章。
四年耕耘结硕果,民族团结育新苗
“从4个班级、64名学员,到18个专业、21个班级、382名学员,这不仅是办学规模的增长,更是各族老人携手学习、共筑和谐的生动写照。”东瓜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马哲在致辞中表示,社区老年大学四年来始终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宗旨,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办学全过程。如今,学校已累计培养各族学员589人,成为楚雄地区社区老年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的亮丽名片。
典礼上,10名不同民族的新聘教师接过聘书,他们中既有深耕老年教育的专业教师,也有掌握非遗技艺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楚雄市老年大学相关领导强调,将进一步完善“八有”标准,把教学点打造成“各民族老人共学共享的精神家园”,让老年教育成为促进民族互嵌的重要纽带。
课程设置融民族特色,多元教学促文化互鉴
新学期课程体系紧扣“民族团结”与“老年需求”双主线,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在保留旗袍礼仪、合唱等通用课程基础上,学校精准对接各族老人需求:新增中医保健、健身气功等健康课程,满足老年人养生需求;开设电吹管、电子琴等艺术课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特别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开设彝绣技艺、彝族传统歌舞等特色课程,让汉族、彝族、回族等各民族学员在一针一线、一歌一舞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进文化认同。
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主动化身授课老师,免费开展智能手机公益课程,各族老人围坐在一起学习操作,在互帮互教中打破语言与文化的隔阂,真正实现“数字社会共融入”。目前,学校已建成星宿家园小区活动场所、唐塔书画院、彝路生花绣坊等多处教学点,形成“一校多点”的办学格局,依托优质师资实现“一科一师”个性化教学,让各族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开学第一课铸共识,银龄携手向未来
开学典礼后,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开学第一课”——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大家认真聆听、积极互动,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随后,师生们结伴参观各教学场地,在彝绣坊里,汉族学员向彝族老师请教刺绣技巧;在书画院,彝族学员与回族学员共同探讨书法创作,处处洋溢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和谐氛围。
“我们虽来自不同民族,但坐在同一间教室就是一家人!”学员代表刘存荣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未来要在这里学好知识、结下友谊,还要把学到的彝绣、民族歌舞分享给家人朋友,做民族团结的宣传员。”
新学期伊始,彝人古镇社区老年大学将继续秉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进健康、传承文化”的办学理念,以“银龄共学”为抓手,通过课程融合、文化交流、互助共进,持续打造“家门口”的民族团结教育平台,让各族老年人在学习中增进感情、在交流中凝聚共识,为构建“学习快乐+团结和谐”的互嵌式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银龄力量”。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李慧 余昌国 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李舒琪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