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酒 | 邓华凤:酿造与种植孰先孰后仍是谜 但两者相互促进无可争议

“农耕在先还是酿造在前?这是业界一项重要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9月9日,“大咖话川酒”第二季第二期活动现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邓华凤立足于自身专业领域,围绕大江大河为何盛产美酒、“长江美酒河”物产禀赋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在圆桌环节,邓华凤抛出的“农耕在先还是酿造在前”的“谜团”,引起参会嘉宾的极大兴趣。他表示,目前在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交锋中,传统观念认为酿造始于农耕,得益于农业产量的提高,人们为了提高生活品味而用剩余粮食酿酒。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算是主流,自古就有“清醠之美,始于耒耜”的说法。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酿造早于农耕,这个观念在国外比较流行。在1937年,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说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是用来酿酒,而不是用来做饭,并且是在喝酒过程中引出了吃饭的问题。早期人类有关发酵的知识来自狩猎和采集过程中的部分水果与谷物发霉、发芽形成自然的曲糵,遇到水以后就会发酵,进而形成自然的含有酒精的液体。

邓华凤认为,无论农耕在先还是酿造在前,当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到今天,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无可争议,重心在三个层面相互促进。第一,酿造依赖农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高品质酿造的需求推动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第三,工业反哺农业,酿造带来的多种副产物可以用于农业,通过粮食、酿造、种植的循环实现互相促进。

同时,邓华凤表示,五粮浓香酿酒工艺是中国白酒行业的伟大发明,超越了“就地取材”的初级阶段,通过精妙的配比组合,表现出更高级的演进成果。

如何实现“五粮酿造”工艺的进一步提升?邓华凤认为,这对农业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创新要求,“探究揣摩酿酒微生物对五粮配方口味喜好、五种粮食间相互关系、粮食更优栽培方式,甚至粮食烘干、贮藏科技等,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话题和全新的研究方向”。

来源 川观新闻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