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史诗《梅葛》完成数字采集,守护彝语中的文化密码

.

在中共姚安县委宣传部、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官屯镇党群服务中心的支持下,以及梅葛文化研究专家郭晓炜的协助下,近日,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采集团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葛》这一优秀民族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数字化记录与采集工作。

本次采集由项目负责人及项目首席专家——云南光华融合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随江教授带队,奔赴《梅葛》发源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村,展开深度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工作重点记录了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自安、自学翠近四小时的完整唱段,并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英进行了专访。采集团队同步获取了高质量的无损音频与4K超清视频素材,为这项古老口头艺术的数字化保存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梅葛》:从创世神话到人生礼俗的彝族史诗

《梅葛》是彝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长篇史诗,人们视它为彝家的根谱。它不仅仅是歌曲,更是记录彝族历史、文化、哲学、民俗的“百科全书”。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葛》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采集,正是为了将这一深远博大的彝族民间文学,以其最本真的声音与影像形态永久留存,为今人与后世搭建起一座通往古老智慧宝库的桥梁,使其生命力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和绽放。

寻踪《梅葛》:在马游村,听千年梅葛故事

10月13日上午,采集团队前往姚安县马游村梅葛坊拜访了梅葛文化研究专家郭晓炜。郭晓炜在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事梅葛文化传承保护和收集整理工作多年,系统整理并出版了《中国彝族梅葛史诗丛书》《中国彝族梅葛曲集》等多部代表性作品,为梅葛文化建立了完整的文献基础。

“我出生在马游,从小听着《梅葛》长大。然而,如今梅葛文化的危机,就是面临着失传,会唱的年事已高,年轻人有点兴趣,但是能坚持下来的极少。”郭晓炜说道。

如今,郭晓炜长期坚持创办民间传承班、开展教学推广活动,并通过梅葛坊基地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以实际行动守护和传承这一非遗。

在郭晓炜的积极联络与协助下,采集团队成功邀请到《梅葛》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学翠与郭自安参与本次数字化记录。镜头前,两位歌者从容吟唱,以古老彝语吟唱民族起源的史诗,声调沉缓悠远,展现出《梅葛》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次采集重点记录了年近八旬的自学翠连续四小时完整演唱的《梅葛》简短版唱段,并收录了郭自安的独特唱腔与口述传承经历。全程同步录制了高质量无损音频与4K超清视频,全面保存了《梅葛》表演的声画细节,并采集了《梅葛》传承的珍贵手稿,为后续研究与传播奠定扎实基础。


对话传承人:《梅葛》从娃娃调到老年调的生命礼俗

10月14日上午,采集团队专程拜访了《梅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英,并进行了系统性访谈与影音采集工作。本次访谈内容系统而深入,全面涵盖了《梅葛》的历史脉络、起源传说、地域分布,并细致解析了四部《梅葛》的核心内容、艺术表现方式及师承脉络。访谈过程中,罗英即兴演唱了娃娃调、青年梅葛、中年梅葛到老年梅葛的代表性唱段,以生动的歌声展现了这一古老史诗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特韵味。

本次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葛》的系统性数字化采集,是继彝族服饰数字化项目之后,对楚雄文化宝库进行深度挖掘的又一重大进展。此次采集不仅成功保存了《梅葛》传承的珍贵瞬间,更标志着楚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系列扎实的采集工作,将逐步构建起系统化、高保真的地方非遗数字资源库。所形成高质量数据集,将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权威的一手资料,为公共教育提供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可进行创新性转化的可靠数字资源。

来源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

责编 任丽华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