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构建“三元协同 六性驱动 九真塑身”人工智能+ 新工科育人体系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主动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聚焦新时代新工科建设需求,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实践育人、教学技术”三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该体系面向传统课程体系的“适配性”“交叉性”问题,通过打造“课程知识点超市”和“模块化多专业融合体系”,满足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课程的“真适配”,推动跨专业知识交叉的“真融合”,形成“真示范”课程体系;在提高实践育人的“适用性”“前沿性”方面,通过构建“真场景”驱动的实践项目集群,设计源于产业“真问题”的实践项目,锤炼学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真功夫”;在增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用性”“多样性”方面,通过建设“真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融合AI驱动的“真智能”教学工具,达成教与学双效提升的“真实效”。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三元协同、六性驱动、九真塑身”的“人工智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域及两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国家战略 构建“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超市

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针对多生源结构与专业交叉融合需求,创新建设“课程知识点超市”。该体系梳理了3000余个核心知识点,形成模块化课程资源库,支持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课程按需组合,实现课程体系的“真适配、真融合、真示范”。进一步,学院将“人工智能+”理念嵌入通识基础、专业融合、创新实践三阶课程模块,推动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主动调用并内化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

真场景驱动实战工坊 打造“真功夫”人才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实效不足等问题,学院面向云南及两亚智慧医养、智慧安防等重点领域,联合华为、东软、北京华航唯实等企业和马来亚大学、马尔代夫国立大学等两亚高校,共建“真场景—真问题”实战工坊。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影像分析、心理健康诊断、边境安全机器视觉等真实项目,在解决产业痛点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学院还建设“创新工场”,每年动态融入人工智能前沿专题与产业级研发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的迭代更新机制。

智慧教学赋能 “数字百宝箱”打造多语种资源平台

在教学手段与资源建设方面,学院首创“数字百宝箱+虚拟教研室”智能教学技术体系,融合“大模型+数字人+慕课”技术,实现教案智能生成、资源精准推荐与多语种智慧交互。平台集成多语种AI课程、数字教材、产业案例与智慧实验,支撑中、英及泰语、越南语、马来语、缅甸语、老挝语等七语种教学资源建设,服务境外合作院校的个性化课程需求,支撑“云南大学—马来亚学院”等两亚合作项目,显著提升教学实效。

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学院“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新增网络空间安全和数字媒体技术一流专业,人工智能专业连续两年位列全国A类前7%。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35项、A类奖项显著提升,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学院师生荣获全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建设国家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出版教材16部,形成了系列标志性教学成果。

学院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分委员会,建设“跨境网络空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跨境数据治理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成果已在省内外15所高校推广应用,并获省外知名高校高度评价。学院留学生培养规模居全校首位,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泊尔、越南等十余国的留学生在“人工智能+”模式下学习成长,多人获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来源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

责编 任丽华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