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活动圆满落幕,云南参赛作品以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刻的生活洞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收获丰硕成果,赢得广泛赞誉。
第一封:以火为笺,写给生命的炽热宣言
寄信者:楚雄州《弹起弦子跳脚来》
这封情书,是获奖名单上最滚烫的一个名字。它是楚雄彝家儿女灵魂中迸发出的火星。炽热的弦子是心跳,不知疲倦的跳脚是生命的律动。这封情书,没有任何含蓄的试探,它是一见钟情,是酣畅淋漓,是血管里奔流的江河。它不向你讲述生活,而是直接拉着你的手,将你卷入一场生命的狂欢。读完它,你的脚底会发烫,仿佛也踏在了那片生长热情与自由的红色土地上。
第二封:以趣为墨,写给万物的归家路引
寄信者:曲靖市布依八音《回家》
这是一封让你莞尔的情书。牛骨胡与葫芦琴的弦音是信纸的底色,布依族同胞的幽默与智慧,是洒在上面的点点光斑。当山里的猴子成为故事的主角,大摇大摆地“闯入”山寨,与人们上演一幕幕邻里喜剧时,这封信便有了温度。它不谈高深的哲理,只用一个温暖的故事,为所有生灵——无论是人,还是山间的精灵,写下一张“归家”的路引。它轻轻提醒我们:家门从未紧闭,灯火永远为每一位归来的“邻居”点亮,这,便是人间最美的烟火。
第三封:以身为韵,写给大地的千年契约
寄信者:红河州《云上梯田》
这封情书写得很慢,用了无数代人的时光。哈尼族的舞者,以身为笔,以臂为线,在舞台的方寸之间,描绘着祖先用千年时光雕刻出的梯田曲线。她们弯腰时,是稻穗的谦卑;她们舞动时,是流水的欢腾。这封情书的字里行间浸满开垦的汗水、收获的欢愉,以及与森林、村寨、水系生生不息的古老盟约。它无声地告诉你:我们不是土地的拥有者,我们只是它血脉的一部分,每一次呼吸,都在与这片梯田同频。
第四封:以声为石,写给岁月的回声走廊
寄信者:昆明市《响到一起来》
这封情书,请务必侧耳倾听。你能听见佤族木鼓那来自时间深处的轰鸣,那是先祖在丛林中的心跳;紧接着,基诺族的太阳鼓敲响了,像正午的阳光一样炽烈滚烫;旋即,彝族“海菜腔”的清亮嗓音穿透而来,如同山泉,洗濯着古老的记忆。这封情书,用最原始的节奏与最奔放的旋律合写而成。它没有试图让一种声音征服另一种,而是让所有声音在“此刻”的殿堂里相遇、碰撞、融合,最终筑成一条通向未来的走廊。它宣告:每一段古老的脉搏,都能在今日,找到它年轻的共鸣。
第五封:以土为韵,写给四季的丰饶诗篇
收信者:红河州《丰收乐作》与昆明市《谷雨梯田》
《丰收乐作》里无数浑厚声部筑起了谷仓,你能从合唱的轰鸣中,嗅到稻谷在阳光下爆裂的醇香。《谷雨梯田》里那如丝如缕的古老歌谣,温柔地浸润着每一寸等待生长的土地。一呼一应,一种一收,这两封情书共同完成了一部关于土地的、最朴素史诗。当无数个体的声音——如溪流、如微风、如露珠……在指挥家双手扬起的瞬间汇聚,它们便不再是单独的音符。它们告诉你,所有碗中的丰盈,都始于对时节的信赖和对泥土的深情。


五封情书,五种笔迹。
一封燃自烈火,一封藏于山寨,一封刻在梯田,一封响彻古道,一封孕于沃土。它们从云南的脉搏里生长而出,最终,都抵达了同一个地方——现代都市人渴望的诗意与远方。


本届群星奖云南作品喜获丰收,绝非偶然。这六封情书,其墨,源自云南二十六个民族世代耕耘的文化沃土;其韵,采自雪山、雨林交织的地理诗篇;其魂,则植根于人民对生活最本真、最炽热的爱。


这一封封情书让我们看到,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以无可替代的多样性、生命力与感染力,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完成了一场从深厚沃土到时代“群星”的、深情而有力的精神奔赴。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兰芳 文
图片|视频 群星奖组委会
编辑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