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四五”以来,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线,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产品创新供给、产业融合提质增效、服务体系优化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答卷。
回望,是为了更好前行。“十五五”即将启程,红河文旅特推出“回眸‘十四五’”专题,系统梳理文旅各领域发展亮点,并展望新阶段的方向与举措,凝聚合力,共绘新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十四五”期间,红河州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文化遗产开创新局,活态传承再上台阶。

(建水紫陶)
文物保护利用得到全面加强,文物传承利用更具活力。全州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红河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办法》颁布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推进,博物馆建设实现13县市全覆盖,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争取到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16177.96万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43个。举办了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专题活动162个,石屏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表彰为先进集体。开远发电厂旧址保护利用入选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蒙自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石屏米轨小火车入选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蒙自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州现有各级非遗项目1250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078人,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8个,省州县非遗工坊37家。近年来,红河州广泛开展非遗展演展示1100余场,组织传承培训400余期,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建水县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建水紫陶”等项目,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联盟“我们的文化周2025”活动;李怀秀、李怀福非遗传习所赴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国开展非遗宣传交流活动,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红河色彩。“旅游+紫陶”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被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红河州非遗保护中心荣获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红河州非遗保护中心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赋予非遗更多可能,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2024年以来,红河州以“红河非遗正青春”为主题,提出了“2+N”工作模式,探索非遗年轻化的红河路径。“2”就是从项目和传承人两个核心要素着手寻找突破,“N”就是给非遗赋予无限可能。该模式通过引导年轻人通过电商、AI、3D打印、元宇宙等新技术,为传统技艺赋能。同时,还通过“大师工作室+传承人+生产企业”的非遗活化模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多元需求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产品走出去。此外,今年五月以来,红河州与北京联合大学联合开展了“红河非遗进北京”大学生非遗文化节,在北京中轴线、华堂新辰汇等商圈摆开非遗集市,组织“非遗正青春”嘉年华系列活动,让更多北京市民通过非遗认识红河,爱上红河。
(红河非遗正青春活动)

(“红河非遗进北京”大学生非遗文化节)

(首届红河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
下一步,红河州将深化“非遗+”多元业态融合,深入挖掘、重点开发极具红河辨识度的“非遗好物”“非遗伴手礼”,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轻松带走独特的“红河文化记忆”,真正实现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同时将不断拓宽宣传渠道,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以青春的视角重新解码文化基因。

文旅头条通讯员 孙思漫 文
红河文旅 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
终审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