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楚雄州2个案例入选云南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近日,云南省公布了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此次入选的案例共有30个,其中,楚雄州有2个案例成功入选!


此次入选的2个案例分别是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申报的《“小县城”撬动“大文化”:楚雄州南华县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和牟定县文化和旅游局申报的《牟定“村D”:以左脚舞文化IP激活县域文旅新动能》,这些案例有何亮点?一起来看!

“小县城”撬动“大文化”:楚雄州南华县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位于滇中腹地的楚雄州南华县,以常住人口19.61万的县域体量,立足“九府通衢”的区位优势与“世界野生菌王国”的文化底蕴,创新探索出一条以“资源下沉、服务直达、群众共建”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中西部县域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近年来,南华县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起“县统筹、乡联动、村落地”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已建成“1+1+1+1+19+15”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矩阵(1个一级图书馆、1个二级文化馆、1个非遗中心、1个文化艺术团、19个新型文化空间、15个“书香南华”微阅读空间),实现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633个村组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投用、164支业余文艺队活跃基层,形成“县有地标、乡有枢纽、村有阵地”的三级服务网络,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体系三级跳,从“全覆盖”到“优体验”的南华实践。南华县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质增效为核心,构建“县级引领—乡镇支撑—村级延伸”的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从“有设施”向“优服务”的跨越升级。县级层面。县图书馆、文化馆通过功能迭代与服务创新,新增数字阅读设备15台、开设特色文化课程5门,服务辐射半径扩大至周边3个乡镇;乡镇层面。2024年对10个综合文化站开展规范化评估,全部获评“达标站”,其中特级站2个、一级站1个,特级站数量占比达20%,形成“梯次发展、全域领先”的格局;村级层面。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行“服务清单化+活动常态化”模式,全年开展基层文化活动超600余场,覆盖群众20余万人次,基层文化阵地成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暖心工程。如今,南华县公共文化服务正以“覆盖更广、效能更高、体验更优”为目标,构建起群众“看得见、用得上、乐参与”的现代化文化服务圈。

服务效能“加速度”,文化惠民品牌矩阵与群众文化活力双提升。南华县以“打造品牌活动、下沉优质资源、激活群众参与”为抓手,推动文化惠民走深走实。活动品牌化方面。成功打造“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动、全国春节“村晚”南华示范点、南华彝绣文化周、“村T”彝族服饰时装秀等特色IP,其中“村晚”活动连续3年入选全国示范展示名单,“四季村歌”2次登上国家公共文化云直录播平台,万人打跳活动被央媒、省媒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文化供给矩阵。资源下沉方面。联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南大学开展校地文化互动,组建“高校文化志愿服务队”,通过“文艺支教”“非遗展览”等形式,年均输送优质演出30余场,将彝族刺绣、阿苏者跳歌调、彝族大三弦舞等非遗元素融入高校交流,实现“本土文化走出去、优质资源引进来”的双向赋能。群众参与方面。培育164支业余文艺队,涵盖舞蹈、音乐、美术、书法、广场舞等12个艺术门类,年均开展群众自创自演活动600余场,依托“群众展演小舞台”集中展示《彝山欢歌》《绣娘谣》等群众原创节目,推动群众从“文化活动观众”转变为“文化创作主力”,2024年群众文化满意度达98.6%。

文化赋能“双向发力”,文旅融合与非遗传承协同发展。南华县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纽带,推动文化与旅游、非遗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动能。文化空间创新方面。打造“至善彝绣馆”“悦绣书房”和“雨露乡蘑菇小屋”“悦绣书房”两大特色空间,前者在2024年长三角及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优秀运营奖”三项大奖,后者成功入选云南省首批旅居图书馆,成为“文旅+阅读”示范项目,全年接待游客及读者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文创消费增长20%。非遗方面。将彝族刺绣非遗工坊与文化空间结合,培育七彩彝绣非遗工坊,其案例《彝族刺绣:七彩云霞绣出美丽乡村梦》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带动周边200余名妇女就业增收,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实现“非遗保护—文化传播—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2024年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8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牟定“村D”:以左脚舞文化IP激活县域文旅新动能

牟定“村D”是牟定县推进“文化名县”建设的核心载体,其根基深植于被誉为彝族历史文化“活化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族左脚舞,具有上千年悠久历史,源于彝族祖先迁徙与农耕生活,承载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民族的记忆,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使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彝族左脚舞主要流传于牟定县,其被称为“左脚舞的故乡”,牟定左脚舞曾创造了“万人同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为激活这份文化遗产,牟定县以“左脚舞文化从娃娃抓起”为理念,建立乡土人才档案,并开展定期培训。创编推广牟定县左脚舞工间操,推动左脚舞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实现89个村(社区)文艺队全覆盖,培育骨干队员超6000人。通过“民间自娱+舞台竞技+大众普及”的多元转化,左脚舞从自发的民俗活动升级为凝聚民心的文化共同体,为文化IP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深厚传承,牟定“村D”实践以“全民参与、文化赋能”为模式,以“文化塑魂、活动聚势、产业赋能、品牌破圈”为主线,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文旅融合、创新驱动”机制,不仅让左脚舞从“民间自娱”升级为“舞台竞技+大众舞蹈”,更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功打造集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知名文化IP,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牟定县以“三月会”左脚舞文化节为纽带,打造涵盖万人同跳左脚舞狂欢、线上左脚舞挑战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18项内容的文化盛宴,推出左脚舞主题线路与文化体验村,带动彝绣、龙头四弦琴等文创产业发展。目前,牟定县已培育120余户民族手工艺企业,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500万元,形成“县有园区、乡有车间、村有绣坊”的格局,让超万名妇女实现“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

通过参与全国广场舞展演、获评第二十届“群星奖”,举办电商直播、小吃节等系列活动,让左脚舞文化品牌实现持续升级,从地域符号晋升为全国知名的文化IP。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银娟  整理

来源 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牟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

终审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