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粘土经匠人之手拉坯,塑型晾干,放入窑内,柴火烧制……看似简单的一系列工序,背后却需要付出匠人无限的思考和精益求精的心血。
在南博会1号馆楚雄旅游展馆内,一件件别出心裁的柴烧陶制品,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无数参会者的目光。“这些作品融入彝族特有的文化元素,蕴含着楚雄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楚雄谷莊楚窑负责人李航说道。
楚陶源起元谋大墩子文化
楚雄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似乎鲜有人知道,楚雄亦有重要的制陶历史和陶器文化。据李航介绍,楚陶历史可追溯至元谋大墩子文化,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考古学家在楚雄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云南省博物馆在元谋大墩子进行了大规模挖掘,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以及大量的兽骨。陶器多数出于墓葬,陶片破碎,但数量极大;器形有罐、盆、瓮、壶、瓶、杯等,其中“鸡形陶壶”“瓮棺”等史前陶器,构思奇妙,造型新颖,制作精巧,被誉为“珍贵的原始社会艺术品”。
其后,在楚雄九县一市出土的陶制品越来越多,李航举例,比如姚安出土的双龙头耳莲花龙头盖黑陶锅、铜钱纹陶罐、陶制灯盏,南华的李家山陶罐,禄丰的窑蓝釉留白缠枝花卉纹盖罐、人俑马首陶流壶,大姚的青花缠枝菊纹罐,牟定的青花开光花卉罐等等。此后,文物专家又在禄丰发现了瓷窑遗址,甚至还有保留了具有上百年历史并使用至今的阶梯龙窑。
“这些考古的发现,以及工艺的延续,不仅印证了楚雄悠久的制陶历史,也反映了楚雄制陶业曾经的辉煌和陶瓷文化的承续。”李航说道。
如何让楚陶薪火相传
制陶十多年的陶瓷工艺美术师李航通过对楚陶的研究,深知楚陶拥有特别的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楚雄还有非常优势的火文化和“查姆”文化等等,李航相信,楚陶大有可为。
云报旅游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一位逛展者在古莊楚窑展位上拿起一个茶杯细看,问询茶具特色。李航款款道来:“这是楚陶,原料是楚雄的陶土,专门由当地匠人制作,其中也加入了一些创作,比如杯口的纹路设计,楚陶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所有陶制品都是用柴火烧制,一窑出万彩,一套茶具烧制出窑釉变,美轮美奂,是杯具更是艺术品。”听了介绍,这位逛展者竖起大拇指,并说道:“没想到一套小小的茶具,有这么多的讲究,值得推广,也值得入手收藏。”
不过在楚陶的研究中,李航也发现,楚雄九县一市很多陶制品相对粗犷,匠人也出现“断代”的情况,陶制品和匠人相对零散,李航及古莊楚窑团队要做的是,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传承文化。
那么,如何让楚陶薪火相传?在当今快节奏的科技化、信息化时代,民间艺术如何保留它的生命力?一是要保存传统工艺技术,二是当代窑工、陶艺家如何创新?
与时间赛跑,时代应赋予楚窑新的生命,相比于老作品的实用性,李航及团队希望在其中增加更多工艺美的创作理念。通过不断与老艺人沟通经验,与一些知名匠人大师切磋,参与南博会这样国际性展会,与业内外匠人加强交流合作,楚陶的一些新作品使实用性与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产品更加细腻精美,同时又兼顾了实用性,完全是一件件美的生活艺术实用物品。
同时,李航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楚雄技师学院的老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航不断整合老制陶人的资源,又通过开展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培育更多楚雄新青年传承创新楚陶的未来。
楚雄,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根”与“魂”,楚陶,结合了彝族文字、图腾、男耕女织生活场景、符号等元素,展现了彝族人的生活习性和传统民族文化,李航希望,力所能及,整合资源,培育新一代,传承结合创新,找出一条适合楚陶发展之路,未来,立足云南,将其推向国内外,让楚陶以及楚文化在国际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张玉菊 文
责编 刘赛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