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一双巧手用粽叶造出“疯狂动物城”,彝人古镇这个小伙了不得!

所谓匠心,或许就是,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儿,也能不厌其烦地将它做到极致。一把小剪刀,几片棕榈叶,一根细铁丝,撕、拉、绕、穿、刺之间就能编织出别致的公鸡、老虎、水牛、知了等造型,精巧逼真,栩栩如生。

近日,记者在彝人古镇景区的彝人部落见到棕编艺人陈天鹏,只见他拿起一片棕榈叶,拉、叠、剪、穿、扯……在手中上下翻转后,一个栩栩如生的棕编知了就制成了。一旁的桌子上放着他编好的老虎、猪、鸡、蛇、龙等动物,神态迥异,姿态翩然,他用双手编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疯狂动物城”。

从小接触棕编便爱上这门技艺

陈天鹏小的时候,家附近棕榈树很多,外公擅长棕编工艺,常常用棕叶编制蚱蜢、蝴蝶、知了等小动物给他玩耍。看着一片片棕叶在外公手中变成各种各样的小玩意,陈天鹏感到很惊奇,因此在他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缠着外公教他一些简单的棕编技艺。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这门手艺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复杂,要想将一片平凡的棕榈叶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要经过选材、分叶、编织等多道工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双“巧手”,民间手艺鲜有书面教材,陈天鹏只能一边向外公讨教,一边自己摸索。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干完农活就拿起粽叶开始练习,手上被棕榈叶划了无数道口子也毫不在意,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动物王国”里。

“棕编的基础材料分为新鲜棕榈叶和干棕榈叶两种,新鲜的棕榈叶在田间地头就能采集到,嫩黄细瘦和深绿粗壮的叶子都可以在作品中不同细节处被充分使用,成品虽然色泽明快鲜亮却不能长久保存。干棕榈叶相对麻烦一点,叶子从树上采下后,要按棕叶的纹路像折扇一样把一片巨大的叶子折叠成一个细长条,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煮到叶子由青转黄为止。然后日晒夜露,等到完全干透、变白,就可以存放使用了,这样制出来的棕编作品,不会变形生虫,可存放数十年。”陈天鹏介绍道。

“棕编这项工艺,没有草图,没有模板,凭的全是自己的想象。”陈天鹏告诉记者,为使自己的作品形象生动,他经常跑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动物的外观和形态。有了之前的编织基础,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没多久,他就能熟练地编织诸如公鸡、蜻蜓、知了等各种动物。样样细致精巧,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带着棕编作品走过多座城市

记者见到陈天鹏时,他刚从湖南永州出差回来。“这是我来彝人古镇市井文化部工作后的第一次出差,和部门其他手艺人一起带着自己做的工艺品出去展销。”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只身一人走过上海、浙江、昆明等很多个城市,走到哪就将手艺带到哪。

高中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陈天鹏没有继续读书,和同乡的很多人一样外出打工。有一次在街头,陈天鹏看到一个小摊前围满了人,出于好奇他也挤了进去,看见一个民间艺人正在做棕编,买棕编制品的人很多。“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因为自己从小就学习棕编,不能浪费了这门手艺。” 陈天鹏告诉记者。

从此,陈天鹏就开始了做棕编赚钱的旅程。他带着个装满棕榈叶的提包、一把小剪刀和一些细铁丝等简单工具,在城市公园、街头巷尾、学校附近等地方,随便找个空地坐下,现编现卖。无论走到哪,陈天鹏的棕编都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并购买,只要工作四五个小时就能获利,而到了节假日前夕,更是忙得加班直到深夜。

棕编耗时费事他却乐在其中

棕编作品看似简单,但对于棕编手艺人而言,棕编是个累活,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非常考验人的耐性和毅力。“编一只小昆虫得用上十余片叶子,脚爪还得用铁丝塑形,用黑色小珠子“点睛”,花费的时间短则一小时,长则大半天。如果做大一点的工艺品,就得花费一个星期左右。”“我现在做的主要是十二生肖、各类小昆虫、还有小黄人等,做的最好的要数仙鹤,每次做出来就被抢购一空。接下来要做一些改变,让作品更具立体感,更加活灵活现。”这几年,很多人喜欢把棕编制品带回家当工艺品收藏观赏,于是,市场对棕编技艺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留住顾客,陈天鹏不得不改良、创新更多的编法和工艺造型。

如今,陈天鹏在彝人古镇的彝人部落做市井文化展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没有接待工作的时候,他就在工作室研究各种技法。人们对棕编制品的喜爱让陈天鹏信心大增,凭着一股子的钻劲,他的棕编技艺越发精湛,单凭眼睛一扫,动物的姿态、编织的技法就已了然于心。“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十二生肖,我都能用棕叶编织出来。”看着从自己手中诞生的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陈天鹏心中感到满满的自豪感。

云报旅游文化全媒体记者 李银娟 文 图

责编 和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