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华,不防尝尝“沙桥三绝”

“九府通衢”的南华县有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元代叫沙桥堡,明朝叫沙桥驿。一年四季来往的马帮客商络绎不绝,穿梭如织,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千张肉、酸菜鱼和沙桥豆腐是沙桥三绝。

一碗千张肉,黄窝窝的,端上时还冒着热气。经过厨师精心烹制的二三十片五花肉,薄薄的,如一副扑克牌一般码得整整齐齐,反扣在一个盘子里,一上桌就被大家一尝为快,就连垫底的酸腌菜也被一扫而光。

旧时沙桥餐馆烹制的千张肉,肉用山区老彝族放养的“虫草猪”。这种土猪夏天喂山地里割回的酸草和黄花草,一到秋天就放到山坡上去找树下的橡子吃,落地的橡子如苞谷子一样金黄粒粒饱满,但也蛀满了小虫子,猪吃橡子也同时吃虫,故彝族同胞称之为“虫草猪”。猪肉肉质香味十足。

沙桥千张肉旧时不用红糖或白糖着色,而是涂抹当地产的一种土蜂蜜。这种蜂蜜只有高寒山区的冬天里才出产叫冬蜜,果糖含量特别高,纯白,凝固后如猪板油一般,十分坚硬,就是到了夏天仍可像砖头一样捆好后用马驮。用如此原料做出的千张肉,做出的更味美,被誉为沙桥一绝。

沙桥的酸菜鱼过去做法极其简单,原料是一勺新鲜猪油,盐巴适量,待鱼煮涨后掏一把酸腌菜丢下去,汤汁白白的,味道美轮美奂,是女人们的至爱。现代版则添加了芝麻、芫荽、辣子、味精、酱油等众多调味品。

沙桥豆腐用石膏浆点化,吃着有股豆香味,煮沸后里面会出现很多疏松的小孔,真豆腐也!腌制成油腐乳或油炸霉豆腐后,其特色是 “乳” “化”“酥”,吃起来香味十分独特。

多年来,沙桥美食调和了南来北往食客们的口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也给过往的客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为沙桥带来不少声誉,“沙桥三绝”的美名在滇西高原声名远扬。

责编 和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