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核桃、牛干巴、滇红茶……7月11日,从北京来丽江旅游的米小姐跟同伴购买了一堆云南特色美食。
在“云南之窗·一县一品”体验店,米小姐开心地说,丽江的景色很漂亮,文化也独具特色。“加上这个店里的商品质量也蛮好的,价格比淘宝店里的还要公道,因此就顺手带一些回去给家里人尝一尝。”
云南特色商品店月营业额超百万元
随着暑期的到来,云南成为很多国人假期首选旅游胜地。游客来到云南体验到了如画的美景,同时也爱上了滇味特色美食。
今年5月,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云南之窗·一县一品”体验店在束河开业以来,受到了热捧。该店两个月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200万元。
对此,丽江市商务局工作人员胡明靖认为:“该店依托云品展销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同价、严格产品质量管理、具有体验感的购物环境和丰富的产品体验品鉴活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特色产品。”
他表示,“云南之窗·一县一品”店里展销的产品来自全省各地,均是具有云南特色并具备相关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包括了云茶、云花、云果等品类的农产品和预包装食品。“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店里的商品具有云南特色,而且货真价实,因此获得了很多游客的认可。”
打造品牌公信力
近年来,我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硕果累累。咖啡、花卉、坚果等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云系”优质高原特色农产品远销116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额44.7亿美元,居西部第一。
为把云南的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拓展线上与线下广阔的贸易空间,2014年4月,由云南省政府提出,在省商务厅的支持下,并由云南省商务研究院和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联合实施的“精品云南·一县一品”项目正式启动,整合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特色产品和代表品牌,构建一个串联线上线下,打通国内国外的采供服务平台。
项目组委会根据各州市的资源特色和人文优势,在突出地域化特征的同时,从品牌建设、质量体系保障、物流仓储等环节提升“云品”竞争力,切实打通云南省特色产品流通环节的各个难点,加快推动云南绿色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尤其是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组委会已经与SGS、色瑞斯、神谷科技等国际质量管理机构达成合作,将进一步指导云南绿色食品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认证认可提升,并开展“互联网+农业+追溯体系”试点推广。后续组委会将对符合入驻条件和经过评定的优质产品提供“精品云南·一县一品”品牌专属追溯防伪码,通过一物一码的管理体系,打造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区域品牌公信力。
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随着云南省“舌尖上的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在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新机遇推动下,包括云南省政府在内,以及各级各部门与地方16个州市都在加大力度发展地方特色美食,保障食品安全。
对食品安全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要求,要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和排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进一步推进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力争今年全省新增通过HACCP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50家。预计到今年年底,云南省通过该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将达到260余家。
保山市则依托大数据建立起农产品溯源系统平台,采取二维码和互联网视频监控的方式,建立市级和县级网销农产品二维码数据库,并提供该产品产地及农药化肥使用情况、日常管护情况等详细视频记录,开展保山小粒咖啡、核桃、甜柿、芒果、黄山羊等高原特色农产品溯源,建设农产品品质管理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
普洱也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了企业诚信联盟,制定了诚信联盟章程和企业标准,建立了普洱茶可追溯平台。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查询从茶园到茶杯的生产流程等相关信息……
云南省将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导、逐步推广的方式,持续提升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手记
食品安全的篱笆如何扎得更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对于云南来说,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禀赋,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近年来,发展起来了野生菌、蔬菜、鲜花、普洱茶等农特产品优势产业。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质的生态资源,赋予了这些特色农产品独有的优势。
在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云南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绿色食品牌”,形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并要求扶持本土农业“小巨人”等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100户以上、超过10亿元的新增10户以上。
但同时,对于这些龙头企业来说,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是那个“1”,然后才是后面跟着的无数个零。
云南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要求要加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除了高层重视,包括种植户、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基层政府机关,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
以普洱茶为例。普洱茶是云南特有茶类,也是高原特色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作物,但过去作坊式生产、清洁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机械化加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普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7年以来,在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下,云南实施了“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在普洱茶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生产的清洁化和自动化,让普洱茶食用安全性更高。部分企业还实现了产品可追溯,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从茶园到茶杯的生产流程等相关信息。
可以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级都在让消费者对普洱茶的食品安全有了更多的信心。近年来,云南卫生部门连续5年将普洱茶列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在全省各地采集119个普洱茶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对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B1等指标进行检测,没有发现黄曲霉毒素,其他的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当然,各部门花大气力抓食品安全,让我省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云南也在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责编 李沛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