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云南省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一批”集中调研采访活动。本次采访活动通过“专家+记者”“调研+采访”的方式,成立五个调研采访组,对云南省“三个一批”81个调研采访点和入选中宣部“三个一百”调研采访点进行集中调研采访,深入挖掘各调研采访点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经验和工作亮点、成效,集中宣传报道云南各地、各部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派出记者参与调研采访,云报集团云南就爱去旅游文化传媒公司发挥旅游传媒优势特长,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挖掘云南文旅产业发展亮点、报道成功样本和模式,讲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云南文旅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草香,金色的朝阳投影在房舍、道路、树影间,把安静祥和的小小村落勾勒得生机勃勃。这个小村落,正是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马鞍村委会,同时也是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村落之一。
从“茅草房”到“砖混洋房”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驱车从禄丰县城出发驶往马鞍村,越过云雾缭绕的大山,经过一条条山路后抵达马鞍村。马鞍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村辖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农户368户1372人,其中“直过民族”傈僳族463人。
马鞍村位于半山腰上,如今走进村子,一排排砖混洋房整齐有序,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大人们在田地里劳作,孩子们背上书包上学……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富裕祥和的农村图景。然而,几年前,这个村寨则是另一番景象,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一直与现代文明脱节。
“直过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直过民族”的脱贫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每一步实践都备受瞩目。
“30多年前,大家住在离这里4公里远的山头上,交通不便,靠山吃山,住的是茅草房。沟深坡陡,生产方式极度落后。”说起村子的变化,马鞍村委会书记张自堂感慨万千。
“过去,这里的村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长期以来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思想观念等诸多原因,当地村民一直被住房差、出行难、发展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困扰。如今砖混洋房建起来了,村内的主干道硬化了,自来水通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啊!”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张自堂手指着背后的山脊说:“以前村里根本谈不上发展产业,村民长期被困在贫困的藩篱之中,一年种的粮食只够大家吃两个月。”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在实施精准扶贫进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智,科学筹划,随着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的稳步推进,曾经阻碍马鞍村村民发展的贫困"堡垒"被一 一攻克,村民们告别了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迎来了新的生活。
据张自堂介绍,马鞍村直过民族地区之所以穷,关键在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要致富先修路"成为全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期待和愿望。
“2017年,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整合交通及直过民族项目资金575.36万元,于2017年9月实施了马鞍村至水红花箐、白石岩、长麦地、梅子箐、燕麦地5个自然村13公里道路硬化工程。2018年1月,承载着马鞍村8个村民小组700余人致富希望和幸福梦想的公路通车。”张自堂说。
虎张坤是马鞍村燕麦地小组的村民,谈起道路硬化工程,虎张坤告诉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在过去,人背马驼、羊肠小道,是我们心里最多的记忆。”
据虎张坤介绍,没修路之前,村民到镇上买些生活用品,都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13公里的路程要走上5小时,早上出门,下午才能到家,到镇上那天,家里农活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这里风景很美,但因离城市太远,之前路又不通,生活极其不方便。前几年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大山,出去讨生活,只有我们老一辈人还留在这里。随着路通了,很多年轻人都纷纷回家,种起红豆、核桃、板栗。”虎张坤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培育支柱产业永远是绕不过去的坎,"产业兴百业旺"成为马鞍村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
虎张坤告诉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村民们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在我们村里种植了山药200亩,除了山药,小麦、红豆、豌豆、核桃等农产品,也是不少村民的首选。”
如今,马鞍村从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变为现在的造血式扶贫,为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拓宽增收渠道,夯实经济基础。
回忆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里发生的变化,虎张坤告诉记者:“以前一家老小几代人都是靠吃包谷稀饭来填饱肚子,偶尔家里的男人到山里狩猎,才会吃到一点肉,十多年前还因为太穷了,每年早早就把家里的农作物、牲畜给卖了,来换取家里的吃穿用度。”
在虎张坤的指引下,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来到他家新房子。过去,他家靠烧柴做饭,如今也学会了用电饭煲、电磁炉。
钟海今年31岁,同样来自马鞍村燕麦地小组。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获悉,钟海一直在外打工,近年来见证家乡翻天覆地变化后,目前正考虑回村发展。“我在外打工一年也就3、4万元,如今村里道路也通了,政府又大力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钟海说,回家后他考虑种植核桃、板栗等农产品。“我们村里种植的农产品都是原生态、绿色的,很受市民喜爱。随着路通了,年年都有外商收购。”
从文化滞后到现代文明
在马鞍村,大多数老一辈人,既没有读过书也不太会讲汉话。马鞍村委会书记张自堂介绍,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唯一出路,在推进扶贫先扶智的进程中,扶贫工作队制定了教育扶贫措施,想方设法说服傈僳族群众,培养孩子“学以成才、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
“在扶持直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除了进一步完善聚居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外,对民族学生也实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依法帮助直过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张自堂说。
此外,村里还建有小广场、学习室、党员活动室等。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村民各种陋习也随之消除,粗浅的文化结构也随着环境与信息的通畅发生转变。
云报文旅全媒体 李亚 文图
责编 赵家琦
审核 施颖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