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发布会对云南省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背景、成效经验和第二轮的实施规划进行介绍,并发布了未来3年云南将实施的六大任务38项重点工程。
沿边是云南的省情,省委、省政府结合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情况,统筹考虑“富民、兴边、强省、睦邻”,决定从2015年起,在实施好云南兴边富民工程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云南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5—2017年,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今年9月,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范围扩大到沿边110个乡镇和19个农场,覆盖878个行政村(社区),实施六大任务38项重点工程。
发布会上,云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唐家华就云南省沿边地区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唐家华表示,2015年以来,25个边境县(市、区)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7.79亿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等2个边境贫困县脱贫摘帽,边境地区贫困人口净减少20.6万人、贫困村出列212个,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云南省将全面开展脱贫措施“户户清”行动,做实脱贫攻坚项目库;继续做好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帮扶,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和“挂包帮”,推进“万企帮万村”。
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5年7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主要以沿边110个乡镇中抵边的373个行政村为范围,兼顾19个边境农场,省级部门计划投入资金65.6亿元,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6项工程31个子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沿边行政村“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
实施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3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惠及所有边民,让边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和发展权,促进了边境与内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助推了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解决了与沿边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沿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沿边群众守土固边的责任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守边固边。此外,通过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沿边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14.6%,群众增收致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此期间,还建设了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村美人和谐的提升改造重点村、宜居宜业达标村,形成了一条亮丽的国门风景线。事实证明,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已成为守土强基的固边工程、深受拥戴的民心工程、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
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全面启动实施
在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9月1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精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美丽云南建设、稳边固边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沿边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在25个边境县(市)的110个沿边乡镇878个行政村和19个沿边农场(覆盖9424个自然村,59.4万户、235.6万人)的范围内,明确两类建设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任务38项重点工程,坚决打好守边强基攻坚战,使沿边地区在新时代更有新气象。
其中,明确了城镇建设目标与村寨建设目标 两类建设目标。以距国境线3公里以内的2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非县政府所在地)、9个抵边口岸城镇(除非国境线、县乡政府所在地以及抵边乡镇重合的口岸外)和18个常住居民3000人以上或600户以上的抵边小集镇为重点,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镇功能更加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的目标,成为边民就地就近创业和就业、产业发展和商品流通、守土固边和睦邻友好的支点;对373个抵边行政村(社区)、19个边境农场进行巩固提升,对505个非抵边行政村(社区)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建设,力争到2020年,沿边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全县平均水平,交通出行、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和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沿边乡镇所有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
此外,还将实施沿边集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开放活边水平、加强稳边固边建设等重点工程,计划总投入建设资金126.1亿元,比上一轮投入任务65.6亿元增加60.5亿元,增加近一倍。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字丹瑶 文
责编 赵家琦
审核 龚静阳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