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只有野生菌?那是因为你没吃过这些美食!

你以为南华只有野生菌火锅、凉拌松茸、松露刺身?不不不,南华还有坨坨肉、猪肝生、羊肝生、骨头生、千张肉、酸菜鱼、老火腿、白芸豆、烤饵块、臭豆腐、烧洋芋、蒸蒸糕、凉拌树花、阳麦粑粑、苦荞粑粑、小米粑粑等等等等......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华沙桥镇有名的“沙桥三绝”,臭豆腐、千张肉和酸菜鱼。


“沙桥三绝”之臭豆腐


臭豆腐是“沙桥三绝”的第一绝。采用沙桥本地出产的优质黄豆和富含微量元素的山泉水加工,用石膏浆点化,豆香味浓郁,煮沸后里面会出现很多疏松的小孔。沙桥潮湿的气候给豆腐发酵创造了优良条件,制成霉豆腐经过油炸后酥软可口,豆香扑鼻,蘸上一点特制的蘸水放入口中,外表酥脆,内部香嫩,令人回味无穷。


“沙桥三绝”之千张肉


千张肉是“沙桥三绝”的第二绝。经过厨师精心烹制的十几片五花肉,码得整整齐齐,反扣在盘子里,肉的香味融合着垫底的酸腌菜味,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沙桥千张肉不用红糖或白糖着色,而是涂抹当地产的一种土蜂蜜,这种蜂蜜只有在高寒山区的冬天里才出产,果糖含量高,凝固后洁白如玉,十分坚硬。用此原料做出的千张肉更加美味。刚上桌的千张肉色泽鲜亮,清香中略透酸味,薄薄的肉片吃起来肥而不腻,在腌菜的熏蒸下变得酸甜可口。


“沙桥三绝”之酸菜鱼


酸菜鱼是“沙桥三绝”的第三绝。做法简单,选用毛板桥水库里生长的生态鱼,放入锅中煮涨后加入一勺新鲜猪油,掏一把本地腌制的酸菜放入,最后加入芝麻、辣椒、味精、酱油等众多调味品,这样做出来的鱼肉鲜而不腥,嫩而不碎,鱼汤酸辣回甜,味道极其鲜美。

“沙桥三绝”齐上桌,酸甜香辣臭五味俱全,再配以一小碟店家自制腌菜,十分下饭。难怪100多年前,曾出任陕西省长、北洋政府代总理、辛亥革命先驱的李根源先生回腾冲路过沙桥,在此小憩时写了首七绝——《沙桥》,诗云:“沙桥古驿乱山崦,小憩征车打午尖;嫩煮鱼羹餐豆饭,香生馋口梦回甜。”


接下来,我们讲讲南华岔河彝族生态村里的彝家美食。


凉拌树花


树花是岔河有名的野生菜,将采摘的野生树花放在沸水中煮熟后晒干,食用时,把树花放在开水中浸泡5—10分钟,冷却后加入醋、酱油、花椒、辣椒、芫荽、葱花、味精等佐料,拌好后即可食用,味道清凉,干香耐嚼,回味无穷。凉拌菜除凉拌树花外,还有凉拌蕨菜,制作方法大致相同,都是岔河彝族居民喜爱的菜肴。


骨头生

在每年杀猪的季节,彝家人都会制作骨头生。将猪肉在盐水中腌制,把骨头、肠肚等剁碎后,放上盐、辣椒、花椒、草果等佐料,拌匀后放进土罐中,再把腌肉的盐水倒入土罐中,腌制半年后,取出在锅中煮或蒸熟后即可食用。


彝家老火腿


彝家腌制一两年的陈年老火腿,洗净后切掉最外一层已经发黄的肉,放进锅里煮到汤沸,然后重新换汤,反复三次,大约一个小时后取出来切片,肥肉晶莹透亮、瘦肉紧致纹理清晰,风味十足的火腿在蒸汽氤氲之中将鲜味交错融合,拿一片放入口中细嚼,那滋味,一尝过就令人念念不忘。

除此之外,彝家人喜欢用最新鲜的绿色食品招待客人,大盘烤羊肉、羊肉萝卜汤、清炖土鸡、甜笋煮火腿,烧洋芋等,这些菜肴的原料都来自彝家饲养的黑山羊、乌骨鸡和新鲜山猪肉,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食材。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华县城的特色小吃。


阳麦粑粑

阳麦粑粑是南华传统小吃,选用上好的阳麦面作为原材料,除了加小苏打进行发酵外,期间不添加任何其他化学物质,属原生态绿色食品,老少皆宜。面饼有大有小,可以炕、蒸、油炸等,苏子馅、花生馅、豆沙馅、原味等多种味道随你选,吃起来有一股麦子和泥土的清香味,吃完唇齿留香。


蒸蒸糕


蒸蒸糕,也是南华的一种传统小吃。以糯米为原料,放入石臼中捣成米粉,然后用箩筛筛出细粉,再把细粉用火炒熟,炒熟的米粉还要再筛,取最细腻的米粉装坛备用。蒸糕时,用清水洒湿米粉,搅拌均匀放入木蒸笼内,然后轻轻地把米粉填满压平,上面加上点白糖、红糖,盖上木制的蒸盖放在锅里蒸熟即可食用。蒸笼最有讲究,必须用麻柳树或泡桐树的木料制作,这两种树韧性好,受热后蒸具不会变形和串味。蒸蒸糕如同马蹄状,但比马蹄袖珍些,色泽油亮透白,刚好两口大小。


烧饵块


在南华十字街,随处可见卖烧饵块的小摊,一个火盆上放置一张铁丝网,下面是烧红的栗炭火,摊主将一块块白色的小圆饼放在铁丝网上翻烤。南华的饵块比较薄,吃起来口感好,而且用炭火来烤,受热均匀,饵块烤出来软糯香甜。最重要的是秘制酱料,有香辣酱、麻辣酱、甜辣酱、乳腐、蘑菇酱、花生酱等,再加上配料榨菜、折耳根、豆芽、土豆共有20种佐料。


云报文旅全媒体 李银娟 文

孟志刚 罗前 图

审核 陈大衡

责编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