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盐马古道遗迹,聆听古道上回荡的铃音!

云南古代的陆路交通,最晚在战国末期就已形成了沟通四川、云南、缅甸和印度的国际交通体系,即后来史学家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由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古道在此时已经存在,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而在民间,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滇西大马路。

这条道路,是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在元代基本固定,明清两代进一步完善。沿途设有9关18铺,而楚雄州禄丰县境内就有5关14铺,这与禄丰地处滇中的地理位置和古代盛产食盐有关。

云南古滇有九井,禄丰境内就有两井,黑井、琅井和阿陋猴井。这些食盐通过滇西大马路运往各地,骡马在这漫长的古驿道上踩出了深深蹄印,形成独具特色的禄丰盐区古驿道。如今,禄丰境内保留了大约88公里的古道遗迹,并留下众多历史遗存。


黑井古镇

禄丰县黑井古镇,旧时称盐兴县,是历史上云南产盐的重镇,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盐都”。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中,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黑牛的功绩,遂称为“黑牛井”,现称“黑井”。

如今,黑井古镇仍保留着四街十八巷的传统城镇格局,街道两侧的商铺、马店、民居多为石木结构,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形成“一楼一底一商铺”的商住一体建筑格局。文庙、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五马桥、黑井文笔塔等明清古建筑仍保存完整,见证着千年盐都的兴衰繁华。


琅井古村

琅井是云南省“古滇九井”之一,元代时期,琅井村就盛产食盐,品质甚佳,唐代时为南诏王室的专用品,有很高的声誉。其盐文化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黑井齐名,建国初期素有禄丰县“第一大村”“的美誉。

琅井村古迹众多,曾被誉为“文献之邦”。著名的有琅井开宁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12年,规模宏大,盛极一时,寺中曾供奉的铜像群独具特色,是东南亚佛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现在,温家大院、魁阁楼等古建筑风貌犹存,被称为“檀炽吉祥”之音的洞经音乐,令人心旷神怡。


阿陋猴井

阿陋猴井位于禄丰县舍资镇,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楚雄府》云:“曰阿陋井,曰猴井,在广通县舍资村。皆出卤泉,煮以为盐。”在云南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禄丰县舍资镇一直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炼象关

炼象关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从关口到关尾全长900米,共建有五座关楼,一座石拱桥和数十家盐商庭院。炼象关古驿道宽4米,用当地坚硬的青石铺就,是西南丝绸之路和明清时期滇西经济命脉的重要驿站,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但依然可清晰看到当年马蹄留下的印痕。


炼象古村

炼象古村,素有盐商云集、万马归槽的说法。有以许家大院为代表的古民居,以衍庆桥为代表的古石桥,以三华寺为主体的宗教、儒学文化资源,以翠绿山体、潺潺流水为主体的古村特色景观资源,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荟萃,因盐而兴,因盐而衰,孕育了内涵独特、积淀深厚的盐文化,异彩纷呈的民风民俗,融汇包容的古建筑文化,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


星宿桥

星宿桥是省城昆明通往滇西地区的咽喉,也是川滇驿道上的要口,被誉为“迤西第一桥”。因此,桥上石刻题联甚多,其中一副:“星宿桥举首测星垣,望井鬼分缠,一道彩虹天外度;坡胸罗星海,喜榨都归服,五都贡象日边来。”此联不仅写出了星宿桥的雄伟壮丽,而且指出了它在沟通云南与各地交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丰裕桥

丰裕桥原名飞虹桥、利济桥,当地人称之为螺蛳河桥,位于禄丰县城北1公里处的菜园村旁,跨罗次河。该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为五拱石拱桥,桥长116.55米,宽8.6米,单孔跨度为12米,全桥建筑雄伟,雕刻精良。每个桥洞上方有石刻浮雕,正中一洞东刻龙头,西雕龙尾,取神龙治水、永固桥基之意。当时禄丰黑井盛产食盐,该桥多用于运盐之用。


一平浪镇

一平浪镇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彝族村寨,本地人用彝语称为“矣皮蒗”。后来,“盐神”张冲将其定为“移卤就煤”的中心地后,据“矣皮琅”之音,取祝“移卤就煤”一帆风顺、平安、无大浪之意,定名为“一平浪”,此后“一平浪”的称谓就此传了下来。滇缅公路通车、一平浪盐煤厂建成后,它成为通往滇西的交通枢纽、云南的重要盐业基地。


曾几何时,这些古驿道上的盐村、关铺,也有过猎猎作响的彩旗,嗒嗒的马蹄声,赶马汉子爽朗的笑声,它的历史在悠远的岁月中更迭,一口盐井成就了它的古老、它的富足、它的辉煌,以及如今的宁静。


云报文旅全媒体 李银娟 李应聪 文

审核 马虎

责编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