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宁蒗县委、县政府和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开展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并于当天下发了《关于开展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的通告》。将通过短期的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拆除生态红线范围内民居客栈等建筑,涉及246户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据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邱继盛介绍,此次护湖整治行动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泸沽湖湖泊空间管控和岸线管理保护,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让泸沽湖水更清、天更蓝、发展更长久。
泸沽湖护湖整治一直在行动
11月的泸沽湖畔格外有韵味,微风吹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悠悠白云下,澄澈的湖水反射出碧蓝的光。每到节假日,泸沽湖游客爆满,沿湖客栈几乎全部住满,一房难求。平格姆女神山、落水村、里格村等景点几乎成为“网红打卡地”。
为在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寻得平衡,泸沽湖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I类标准。但随着旅游人数不断增长,泸沽湖I类水质保护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
此前,宁蒗县委、县政府和丽江泸沽湖管理局认真落实分区保护管理制度,有效整治“两违”274户,面积6.23万平方米,退塘还湖3700平方米,恢复土地面积21238.15平方米;近期整改拆除违规搭建的亲水平台17个,核心区内的3个码头、实验区内尚未完善手续的3个码头也进行了拆除,实现了亲水平台、码头全拆除;同时加快临湖80米红线管控范围内民居分期搬迁工作,完成了乌马河15户民居拆迁,正推进三家村15户搬迁工作。
为了让泸沽湖水更清、天更蓝、发展更长久,11月3日,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开展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的通告》,通告称即日起对泸沽湖沿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民居客栈等建筑进行集中拆迁整治,不配合整治工作的将采取停水、停电、停业等措施,直至依法拆除。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此次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丽江市委常委、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为组长,宁蒗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杨明武和泸沽湖管委会主任张学民为副组长,宁蒗县和丽江泸沽湖管理局有关单位为成员。
动真格整治 范围涉及246户17万平方米
11月4日,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在永宁乡落水村召开动员会,对此次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进行政策宣传和全面动员。动员会之后,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泸沽湖垃圾转运站等建筑进行拆除,吹响了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的冲锋号。
据泸沽湖管理局规划建设科介绍,这次整治行动涉及泸沽湖沿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落水行政村的9个村民小组(不包含国家重点保护村“大落水村”)178户。此外,由于还涉及泸沽湖上游水源地的老屋基村整体搬迁68户,所以共有246户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涉及此次整治。
“为了实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沽湖的目标,我们按照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进行整治,包括村户和经营户,整治行动从11月3日开始。”邱继盛说,目前老百姓也理解,需要拆迁的居民也很配合。
游客期待下次来泸沽湖风景更美丽
“2008年我就到过泸沽湖,泸沽湖的自然、人文之美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总想再回泸沽湖看看,看看这一湖碧水。时隔10年,今年9月我又去到泸沽湖,发现美景依旧,人情更浓,旅游业篷勃发展,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变化喜人。合理的整治是应该的,希望下次来泸沽湖风景更美丽。”听闻泸沽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民居客栈等建筑将进行集中拆迁整治的消息后,游客刘女士表示,相信通过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的清洗梳妆,泸沽湖一定更加秀美动人、璀璨夺目。
今年5月份,游客林女士与朋友相约前往泸沽湖游玩,在看过泸沽湖的山水后,林女士爱上了这个地方。“为了看风景,当时我和朋友找了一家临湖客栈住下,500多元一晚,体验感十足,下次去不知道还能不能这么近距离观赏泸沽湖的美了。”虽然惋惜,但林女士对泸沽湖保护整治行动表示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是必须的,也是泸沽湖片区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
“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村民的支柱产业,希望政府在保护泸沽湖的同时,也要多考虑整治后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女士说,期待整治后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感。
保护好泸沽湖 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旅游发展了,游客多了,生活好了,这些全都靠我们的母亲湖。”对于世代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而言,把泸沽湖保护好,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北部川滇交界处的奇美之地,距宁蒗县城73公里,距丽江市区280公里。它像一颗晶莹的蓝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的万山丛中,共有观景台、格姆女神山、里务比岛、媳娃娥岛、落水村、里格岛、土司府衙遗址、永宁摩梭古村落、扎美喇嘛寺等52个景点。
作为中国最有名的淡水湖之一,泸沽湖面积达50余平方千米,湖水清澈蔚蓝,最大能见度为12米。自2004年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起,“东方女儿国”泸沽湖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摩梭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而泸沽湖的生态保护,一直以来也是各级部门关注的重点。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十余年来,泸沽湖一直保持了I类水质标准,而面对新时期的发展,为了恪守“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承诺,泸沽湖的发展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文明保护放在发展前线。
对于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来说,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观念也深植心底。
云报文旅全媒体 李亚 文
供图
责编 陶优
一审 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