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怒江,人人牵挂的地方

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各民族之间相融生息,民俗风情质朴纯粹。古老与现代相融,贫困与资源交织,梦想与激情触碰。这就是——峡谷怒江,人人牵挂的地方。


怒江大峡谷


远眺石月亮


怒江第一湾


沙滩埋情人

怒江地处中缅、中印和滇藏结合部,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辖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四个县(市)。这里最少也最多。在1.47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里生活着 54.4 万人,主要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四个世居民族。这里最古也最新。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如今的怒江州“一步跨千年”,正在和全国人民一起踏上奔小康的快车道。

大山藏的是宝,大江流的是金。怒江,是一块资源富集之地,是一个让世人瞩目的聚宝盆。自古以来,怒江各民族有着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滇西北450公里的国境线。

1910年,英帝入侵片马,片马管事勒墨夺扒率傈僳、景颇等各族民众用长刀、弩弓奋起抗击,彰显了峡谷儿女崇高的爱国之情。1942年,怒江西岸沦陷,怒江人民组成自卫队英勇杀敌,两次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在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里,至今陈列着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福克斯驾驶的C-53驼峰坠机残骸和当地百姓在深山丛林里生死营救坠机飞虎队抗战飞行员的图文史料,这是怒江人民爱好和平、同仇敌忾、抵御侵略的历史见证。

1954年8月23日,这是个极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了,怒江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由于长期受封闭、民族“直过”、生存空间受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怒江一直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全州4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市),贫困发生率达38.14%,在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中最高。

怒江之难,难在“直过”。全州29个乡镇中,有26个乡镇属于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截至2017年底,怒江依然有225个贫困村,1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贫困群众还处于人畜混居的状态,居住在以“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的简陋房屋中,室内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

怒江之贫,贫在地势。全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境内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可耕地面积少,坡度在25 度以上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山多、山大、山陡,“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位于怒江大峡谷腹地最窄地段山腰上的泸水市古登乡念坪村,是一个傈僳族聚居区。这里陡峭、狭窄,没有平地,全村200多户村民,为了生计只能艰难地在石头夹缝里刨着生活。

怒江之困,困在交通。解放前,怒江各族群众过江靠溜索,运输靠马帮。截至目前,怒江境内依然无高速路、无机场、无铁路、无航运、无管道运输,境内道路等级低、路况恶劣,频发的塌方、滚石使道路通行困难、安全隐患大;农村交通路网不完善,目前还有621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人背马驮还是村民们的主要出行方式。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基础设施,造成了怒江教育、卫生资源与公共服务的严重短缺。截至目前,怒江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40%以上的群众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是云南省唯一一个无高等院校的州市;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农村医疗基础条件差,还有47个村卫生室至今未达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

虽然怒江之贫,令人揪心!但怒江之美,也让人震撼!

怒江州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五大风景名胜区独立片区,是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丙中洛的神韵、石月亮的风情、大羊场的诗意,独龙族的文面文化,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无不引世人瞩目和向往;纵贯怒江大峡谷300多公里的水域,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探险性和观赏性的皮划艇野水挑战运动胜地;75.31%的森林覆盖率使怒江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排列云南省第一位。

一直以来,“怒江发展问题”始终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始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总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

2014年1月,获悉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习近平总书记亲切致信祝贺。2015年1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接见了怒江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2016年6月、201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先后两次深入怒江,实地调研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统筹推进怒江脱贫攻坚工作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怒江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集团帮扶、“万企帮万村”行动等对口支援工作的启动和实施,怒江州在基础、产业、教育、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了中央、省级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有力助推了怒江决战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虽然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但怒江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促进、与稳边固边相结合,真抓实干,抓重点、攻难点。

2017年11月,3734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奔赴一线,扎根农村攻脱贫;州、县(市)机关单位挂联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一系列扶贫措施强力推进。仅 2017 年一年,怒江州投入23.09亿元,实现24个贫困村出列,3.7 万人脱贫。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让那些深居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傈僳族“上刀山”


傈僳族 “下火海”


怒族仙女节“接圣水”


独龙族剽牛祭天

普米族“东方情人节”

今年,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新进展,62个集中安置点全面开工建设,到年底,2016年、2017年搬迁任务可实现全部搬迁入住;以核桃、草果、花椒、中药材为主的产业扶贫项目和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主的就业扶贫有了新突破,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生态扶贫成效明显,坚持在脱贫攻坚中保护好绿水青山,以生态环境保护助推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如今,怒江“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生态旅游交通网正在形成,产业发展逐渐壮大,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正酣,自驾游旅客蜂拥而至……保泸高速、怒江美丽公路、兰坪通用机场等一大批基础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怒江上下众志成城,不等不靠不懈怠,已然形成决战脱贫攻坚拔寨之势……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奋力开启“怒江2020”新目标、新征程……

今后,怒江将以城镇化安置为重点,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到2019年底全州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易地搬迁,让贫困群众既挪穷窝更断穷根,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又保护好绿水青山。继续抓实产业就业扶贫,重点培育以草果、花椒、砂仁等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全力打造怒江绿色香料、峡谷蜂蜜、特色生态畜禽产品等生态食品和品牌生产基地。加强就业培训,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劳动力15万人次,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着力打造独龙江5A级旅游景区和丙中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30个特色旅游村寨,努力打造“峡谷怒江,养心天堂”世界知名旅游文化品牌。确保到2020年怒江如期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最美新怒江!

怒江,让梦想在时代涛声中激情起航!怒江,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怒江州委宣传部供稿

刘伯龙、罗金合、郭浩、王童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