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冬,首批越冬候鸟已经陆续飞抵大理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享受着当地良好生态带来的温馨和舒适。鱼翔浅底,候鸟翩跹,只见一只只在湿地中停留的黑鹳、灰鹤、灰雁、紫水鸡,时而探入水中捕鱼捉虾,时而在空中翩翩飞舞。此外,还有不少的黑水鸡、赤麻鸭、白鹭、鸬鹚、绿翅鸭在水面上嬉戏游玩,成群结队地觅食……剑湖水域中的鸟儿们与人们和谐相处,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观鸟,剑湖是个不错的选择
据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张望星介绍,“目前我们已经拍摄到有黑鹳、灰鹤、灰雁、赤麻鸭和普通鸬鹚、绿翅鸭等十余种越冬候鸟来到剑湖湿地。这段时间来到剑湖湿地越冬的鸟类大概有五六千只,到了12月或是1月的时候,鸟类最多可以达到两万多只。”
剑湖位于我国西部候鸟迁徙的通道上,是一个多样性较明显的高原淡水湖泊,自然生态资源优良。剑湖既是候鸟迁徙过境时的集结点,也是候鸟“加油站”,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到此停歇越冬。
据统计,剑湖湿地2017年共监测到迁徙鸟类40种23393只,其中涉禽17种、游禽23种,优势种为骨顶鸡、绿翅鸭、小䴙䴘和灰雁。2017年以来就监测到黑鹳、彩鹮、钳嘴鹳、铜翅水雉、灰头麦鸡、白胸苦恶鸟、水雉、黑翅长脚鹬8个新发现鸟种及具有保护级别的鸟类,而在2018年初监测到紫水鸡数量达1288只,为全国最大的种群。
此外,栖息在湿地上成群的候鸟成为剑湖冬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目前剑湖湿地已经与鹤庆草海、大理小普陀、弥渡平坝海一起共同成为了冬日游客到大理观鸟、摄影的打卡地。
剑湖主要鸟类一览:
黑鹳
黑鹳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黑鹳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呈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十分美丽。
钳嘴鹳
钳嘴鹳又名亚洲钳嘴鹳、亚洲开嘴鹳,英文名Open-bill,是一种生活在东南亚热带地区的鸟类。全球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及越南南部。钳嘴鹳为中国鸟类新记录,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在中国“露面”的钳嘴鹳正是2006年一名北京的中学生观鸟爱好者在大理发现的。
灰鹤
灰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身羽毛大都灰色,头顶裸出皮肤呈鲜红色。在剑湖拍摄到的灰鹤无论是觅食还是飞翔时都以成群结队的姿态出现,十分具有“团队精神”。
保护珍稀鸟类,共建美丽湿地
近些年来,剑川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以剑湖保护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抓实湿地资源保护,加大环境整治,强化项目治理,近3年共恢复湿地1440亩、扩大剑湖水面820亩。目前还组织实施了总投资15.3亿元的剑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通过剑湖流域截污治污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三退三还”和湖滨缓冲带修复及底泥疏浚工程,恢复运行剑湖法定水位,建设多维度、多层次、多功能的污染拦截和生态防护圈,恢复增加剑湖湿地面积约1万亩,全面提高剑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剑湖和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最终实现向洱海生态补水的目标。
在改善剑湖湿地生态环境,提升野生鸟类栖息地质量的同时,剑川也在同步进行珍稀鸟类的保护工作。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到,2014年剑川县成立了正科级的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6年升格为副处级的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将职责落实到位,切实做好越冬候鸟保护工作。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一方面做好鸟类的记录存档工作,积极进行爱护鸟类、自然管护宣传;另一方面加强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乱捕、滥猎候鸟现象,对违法捕捉鸟类等行为进行惩治。
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李志军说,“下一步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还将强化巡护值守工作,充分利用智慧剑湖环湖监控系统实行全天候动态监管;加大对候鸟越冬、迁徙等情况的科学监测,强化保护区和候鸟重要栖息地的监管,联系森林公安严厉打击乱捕滥猎、滥猎候鸟行为。此外,我们也将通过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活动,普及候鸟保护及爱鸟护鸟常识,引导沿湖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爱鸟护鸟工作中,形成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云报文旅全媒体 字丹瑶 文
图片由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提供
责编 赵家琦
审核 韩怡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