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张贵相不服输,草莓种出甜日子

2013年,张贵相在自家3亩地里种的草莓一天卖了700元,这让遭遇车祸后的她很高兴,“可以种植草莓赚钱还债。”

她和丈夫吴兴荣商量,找一块更大、地段好、交通方便的土地种草莓。俩人沿着文山-天保的二级公路找到了一块旱田。荒芜已久,杂草齐腰深,地势低洼,牛进来都陷进去了。

张贵相咬咬牙,1000元/亩,租30亩,签了10年租期合同。

怎么种?穿上桶鞋,用锄头挖。车祸后颈椎受损,就跪在地里拔草。

几次被骗,网上买苗都是坏的;旱田挖出来的草莓地连续3年被水淹;转种无土栽培草莓,自己焊搭架子,垫编织袋,垅椰子糠,铺细水管,挑草莓苗……

终于,夫妻俩迎来了客户满园,年收入40万元的好日子。

“都不知道怎么做起来的”,也许是磨难太多,他们已忘记拱手而降;“抱怨没有用,只能自己解决”。

“既然死不了 就要站起来”

2002年,23岁的张贵相从隔壁村小组嫁到西畴县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龙潭坡村,婚后育有一双儿女,然而小女儿患有脑瘫。2013年在带小女儿治病的路上,张贵相出了车祸,昏迷十多天后苏醒,四肢动不能动弹,被医生告知颈椎三、四级严重受伤,很有可能瘫痪在床。

丈夫吴兴荣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下地干活,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为张贵相煮药、擦洗、按摩。

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张贵相有种天塌下来的绝望。吴兴荣安慰她,“你在家就在,我会把家撑起来。”

母亲对吴兴荣的影响很大。小时候的吴兴荣胆小内向,不爱讲话,村子里的人都喊他“傻子”,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无论吴兴荣做什么,母亲都信任他。家里种植的白菜、黄瓜、佛手瓜等蔬菜,母亲都拿给吴兴荣去卖,卖的钱虽然不多,但慢慢地树立了吴兴荣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

在丈夫的鼓励下,张贵相努力做康复训练,一天天好起来。她告诉自己,“既然死不了,就要站起来。”

村里几次开会讨论,把她家列为建档立卡户,她提出,还年轻,要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

龙潭坡村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张贵相和吴兴荣用自家的地种了3亩草莓,用家里的二手微型车拉到街上去卖。车祸后的张贵相,手没有知觉,“木的,不知轻重”,常常捏重了草莓,交通不便,10多公里路,到街上时草莓都烂了。

在菜市场,张贵相把自己的草莓拿给了一个麻栗坡的卖草莓的人,对他说,“我的草莓给你卖吧,不要你的钱,如果好卖,你就找我批发。”

这次张贵相靠批发草莓卖了700元,她很高兴,“看来草莓是有市场的。”

为了扩大规模种植,她们找了地段好、交通方便的30亩土地,签了10年租期合同。

2015年,丈夫吴兴荣花了1万多元在网上买草莓苗,苗收到时,大部分都坏掉了,卖家不承担损失,还把他们的电话拉黑了。东拼西凑的几万块钱打了水漂。

张贵相又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批,也是坏的。她打电话给卖家,卖家承诺她重新给她补货。

张贵相对卖家说,“我不要你补货,我要来你的育苗基地自己选。”于是,吴兴荣开着家里的二手面包车,行动不便的张贵相平躺在后座上,21个小时,两人从西畴到达四川双流,张贵相在丈夫吴兴荣的搀扶下走进育苗基地。

听说了张贵相的事迹,育苗基地的赵老板对她说,“我很佩服你,以后只要你需要,我都会支持你。”允许他们自己挖苗,看中哪棵挖哪棵;还教给他们种植技术。

那时,在育苗基地看到赵老板培育的有机草莓卖到了388元/斤,张贵相和吴兴荣心里充满了羡慕。

“抱怨没有用,只能自己解决”

2016年至2018年,旱田挖出来的草莓地连续3年被淹。虽然周围的乡亲们都来帮忙拔草莓苗,但夫妻俩还是损失了20多万元。

张贵相外出学习,发现无土栽培的草莓不但口感好、卖相好,还方便管理,重要的是不再担心被水淹了。于是夫妇二人投入40多万元,开始了无土栽培草莓的种植。

30亩草莓地,每一排搭80公分的铁架子,吴兴荣自己焊自己搭。编织袋做底,通风透气,装上从广州成吨买来的椰子糠,在里面铺上细水管,再种上草莓。

无土栽培的草莓,产量高、味道好,进园采摘25元/斤,2019年,张贵相和丈夫赚了40万元。

俩人与朋友发起成立了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7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个人。雇用残疾人,教他们种植草莓。

四川双流的赵老板给夫妻俩抛橄榄枝,“你们来做我的技术员吧,每个月给你们的工资不低于万元。”张贵相拒绝了。

如今,张贵相的草莓园里,一排排、一垅垅的草莓长势喜人,翠绿的叶子两侧挂满了红色的草莓,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香气。

进入冬天,草莓迎来销售旺季,园子里每天挤满了人。一波一波客人走进园子,跟张贵相寻要摘草莓的筐子,张贵相一边跟记者讲述充满磨难的经历,一边热情地招呼来客。

粉玉、白草莓、樱桃味草莓,是张贵相精心挑选种植的三个草莓品种,味美、成熟期早,可以从11月初卖到次年6月。吴兴荣话不多,他在园里来回行走,像打量自己的孩子一般,弓着腰,一叶叶地将枯萎的叶子拿掉,一颗颗将草莓捋出来挂在一旁。

“这么大的面积,全靠客户进园采摘,没有批发。有时觉得挺对不起客户,大老远跑过来采摘,但没有了。”张贵相说,最多的时候,草莓园外停了二三十辆各地来的车。

一个棚子,一间砖房,没有围墙和大门,车可以直接从公路上开进来,这就是张贵相一家在草莓园里的家。张贵相告诉记者,大年三十,他们一家都是在这儿过的。草莓园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和身家。

“都不知道怎么做起来的”,站在园子里,放眼望着满园的草莓,张贵相笑得有点羞赧。

统筹策划 谭晶纯

云报全媒体记者 施颖 刘珈彤 李喜翠 段毅 张文峰/文 陈飞 普建彬/图

见习编辑 李舒琪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