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云龙吹吹腔——来自白族最古老的声腔

它是云南最早的本土剧种,是白族最古老的声腔。吹吹腔,五百年的积淀传承,唱尽白族儿女乡土情。

明朝初年,中原戏曲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在不断与各民族宗教、语言、音乐、舞蹈、生活习俗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土地方戏曲,吹吹腔,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吹吹腔是中原戏曲与白族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云南最早形成的戏曲剧种,它的出现,比滇剧早200多年,比京剧早300多年。

五百多年来,吹吹腔曾广泛流传于剑川、鹤庆、洱源、邓川、漾濞、云龙等白族聚居区,目前,云龙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云龙县域有八个活跃的民间剧团,汤邓吹吹腔业余剧团、箐干坪吹吹腔业余剧团、大达吹吹腔业余剧团都始于清朝,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云龙“白族吹吹腔之乡”,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吹吹腔艺术之乡”。

吹吹腔又名唢呐戏,其伴奏以吹为主,唢呐是吹奏的主要乐器,此外,还有锣、鼓、钹、镲等打击乐器,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说法,演员的唱腔与唢呐锣鼓或打击乐交替进行,“唱时不吹,吹时不唱,唱时不舞,舞时不唱”是它的一大特点。吹吹腔的唱词四句为一段,多用“三七一五”山花体,即每一段的前三句为七个字,后一句为五个字,唱词多为汉语和白语夹杂,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吹吹腔的唱腔高亢激越,腔调繁多,有的按行当分,如生腔、旦腔、净腔、丑腔,有的按功能分,如高腔、平腔、一字腔、地胡腔、哭腔等。除唱腔音乐外,还有丰富的曲牌音乐,通常使用的有30多种。吹吹腔是发展成熟的剧种,行当分工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及身段谱,生不晃肩不摇头,旦不摆尾细步走,苦旦眼观鼻鼻观心,探子走路矮步行。

吹吹腔演出的剧目现存300多个,以传统剧目居多,这些传统剧目有些取材于历史章回小说,有些出自白族民间故事。吹吹腔生于乡野,演于民间,愉悦心灵的同时,还传递着社会的道德伦理与价值取向。在这些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演绎中,正邪忠奸,善恶美丑,尽显其中。悠悠的声腔,既有儿女情长,也不乏家国情怀。

“巧尼巧格双巧岛,白子白妞自白西”,这幅白语对联说的是“巧人巧嘴说巧语,白子白女演白戏”,这其中饱含着白族人对吹吹腔的挚爱。吹吹腔,是白族的文化印记,是白族儿女心中浓浓的乡愁、深深的乡情。

来源 云龙关注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