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听大本曲 做“甲马” 跟着手艺人“解锁”不一样的大理

提到云南大理,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苍山洱海的秀丽风光,还是风花雪月的浪漫风情?事实上,在湖光山色之外,还有一群深藏不露的手艺人,散落在大理周边的各个村落里,用时间守护着祖传的记忆,“雕琢”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大理。大本曲传人赵丕鼎就是大理诸多“非遗”传承人中的一员。

图1 赵丕鼎在家中(新华网 郭小天摄)

在大理洱海周边的乡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这里的“曲”指的就是大本曲,作为白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大本曲有着数百年的历史。通常由一人说唱,一人三弦伴奏。白族人家遇上红白喜事或是祭祀节庆,都会请人唱大本曲。内容多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白族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白族人民的精神生活。

图2 赵丕鼎创作的部分大本曲词(新华网 郭小天摄)

从23岁独自演出开始,赵丕鼎的大本曲一唱就是六十多年。演唱之余,他也在抓紧编写创作贴合乡村生活与时代精神的新剧本。疫情期间,他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收集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和防疫知识,精心填词谱曲,创作了白族大本曲战“疫”三部曲:《众志成城战疫情》《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大理健康文明歌》。用大理独有的白族大本曲表现形式,既传播了新政策新观念,也让古老的曲艺焕发新的光芒。

图3 在赵丕鼎的影响下,其三个女儿和儿子都会演唱大本曲,图为二女儿赵冬梅现场即兴演唱(新华网 郭小天摄)

年过古稀,赵丕鼎越来越意识到传承的紧迫与重要。不仅把儿女培养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本曲”艺人。还通过开办大本曲培训班、到中小学授课等形式,培养出一大批能够走村串寨、独立登台演唱的大本曲传承者。

如果说赵丕鼎一家的关键词是“传承”,那么张瑞龙、张春胜父子的故事则诠释了何为“守护”。在离作邑村不远的上关村,有一处远近闻名的“甲马工作室”,这里也是张家父子的“大本营”。甲马,又称甲马纸,是白族民间传承的,用于祈福消灾解厄的民俗祭祀版画。

图4:张瑞龙向记者展示自己创作的部分甲马作品(新华网 郭小天摄)

务农之外,制作甲马是张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通过研习、传承祖辈流传下来的大量甲马雕版和图案,张瑞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技艺特点。白族甲马一般是用木板雕刻的形式制作而成,晾干甲马纸是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取梨木、香樟木等作为板材刨制打磨,然后在木板上画出图形。接下来要按照图形的的轮廓雕刻成模板,雕刻过程中大到锤斧小到钉凿,要用到二三十种工具。

图5 张瑞龙正在雕刻模板(新华网 郭小天摄)

在木板上上墨后,需将甲马纸放在木板上,用棕刷使纸和木板贴合,使得墨水均匀分布在纸上,然后从头至尾揭开甲马纸,才能制作完成。

图6 制作甲马的部分模具(新华网 郭小天摄)

通过多年努力,张家逐渐成为大理地区首屈一指的白族甲马制作坊,拥有占地约4亩的生产厂房,日产甲马上万张,供应洱海周边大部分地区的白族甲马零售商货源,已形成完整的供销体系。张瑞龙的儿子张春胜也继承了父亲的手艺,除了制作传统的甲马外,还与时俱进地制作了一批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不管赚不赚得到钱,张瑞龙坦言自己都会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如今,除了制作甲马,他还在家中开办了一处白族甲马传习所,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制作甲马,把这一白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来源:新华网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