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女神]张翰敏:周城扎染好时光

周城记忆

2012年从北京回到云南,2013年在国企工作近半年后,张翰敏跟随父亲回到了故乡周城。回到周城后的张翰敏并没有预先规划好在周城的生活,因为本科学历史的缘故,张翰敏生发出为本村老人写传记的念头。

“白族老人坐在自己家门口,我就跟他们聊天,很有意思。”与一两个老人交谈之后,张翰敏突然意识到“周城有很大的变化,跟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周城不一样了”。

张翰敏所指的变化不仅是传统的白族院落成了钢筋水泥的楼房,还来自世居在这里的白族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记忆中的200多个染坊渐渐减少,原来的邻里之情,如今也变得淡薄”。

大理喜洲镇周城村是个传统的白族村落,扎染这项古老而传统的手工艺从明清时期开始,就在这里生根、发芽,世世代代的白族人靠着扎染这项工艺度日、营生。张翰敏意识到,白族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扎染这项古老工艺的日渐势衰息息相关。张翰敏开始着手收集扎染行业的相关数据,她发现,随着生活方式的逐渐变快,掌握古法扎染的手艺人正在消失,乡土情谊正在消散。

“我们就想以扎染为载体,为年轻人和老人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张翰敏说,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远道而来的对白族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古法扎染等相关体验,一方面又旨在鼓励周城当地的年轻人把扎染传承下去。

不久后,位于周城村的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蓝续)应运而生。此时的蓝续还是一个NGO组织,是一家保护白族扎染技艺、传播白族扎染文化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仅靠基金会的给养维持运转。

一年后,张翰敏慢慢发现模式的局限性:古法扎染的传承不是靠资助,也不是靠道德绑架,它应该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


白糖米酒染霓裳

“扎染不是放在这里,让人给予施舍性质的保护,而是应该让它鲜活起来。”张翰敏认为,传统文化的重新复活,前提一定是好玩、有趣,这样,人们才会更愿意亲近它、接受它。

两年前,张翰敏决定用全商业运作的模式重新组建蓝续。比起完全依托商业利益驱动的企业,张翰敏更愿意把蓝续构建成一个社会企业,因此,重新整装出发的蓝续保留了一些公益性质的项目——社区学堂,为当地的孩子提供应有的传统教育;定期组织扎染比赛,唤醒当地人的传统扎染记忆;定期开设亲子互动沙龙,重塑乡土情谊。

“蓝续的社区学堂更像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性的平台,而商业运作的部分则留给扎染和绿色手工坊。”张翰敏说。

“蓝续的定位就是要做原汁原味的白族古法扎染。”回忆起4年前,张翰敏说,当时,大理做扎染坊的人很少,“植物染”、“古法染”更是鲜有人了解。但当蓝续做古法扎染做得有模有样之后,这种基于白族文化传统的古老工艺在大理开始受到重新关注和兴起。

开始做古法扎染时,张翰敏积极与周城村中尚存的染坊谈合作,遭遇质疑。他们认为张翰敏的古法扎染费时、费工,并不能结合大理的旅游市场。“一开始并没有人愿意跟我们做,我们就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别人。”

张翰敏和同事坐下来慢慢研究市场行情、探讨产品设计。“一开始,我们主观地认为可能是设计得不够好,因此市场接受度低。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市面上真正使用环保材料、做工又精细的产品寥寥无几。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市场。”

在全国众多门类的扎染产品里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张翰敏想到两条路径:一是自己做染料,创造独一无二的蓝续产品;二是努力做文化,挖掘不为人知的白族扎染故事。

为了得到最好的染料,张翰敏请来村里手艺精湛的老艺人进行技术指导。她和同事在反复的试验中掌握了窍门。“例如,染料在染色前加入白糖、米酒和草木灰等,染出的蓝色才有自然的厚重感。”张翰敏说。

4年时间,“我们的理念的确给了他们一些影响”,古法扎染在大理重新焕发生机,目前,有部分染坊开始尝试传统扎染。

“四合五天井”里的慢生活

蓝续“大本营”坐落在周城村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白族“四合五天井”的套院里,这是父亲的老房子,通过协商,父亲以近乎公益的价格租给了张翰敏。张翰敏说,父亲对这座宅院进行了数十年的苦心修缮和维护,小到一个雕花的窗子,大到椽子架构和涂料的选择,都有着“修旧如旧”的理念。而在内部空间的布置、卫生间等改造,以及新增设施上,社区民众也热情地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

之所以得到村中人的支持,张翰敏认为,是跟周城乡亲对扎染的感情有关。周城有添丁和婚庆时赠送手工扎染布的风俗。张翰敏结婚的时候,就收到母亲珍藏多年的一块扎染布。

作为希望传承手工扎染技艺的周城人,张翰敏对扎染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在重拾经典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活力。现在,她通过招募有设计爱好和技能的志愿者加入,来开发新的花样款式,力图让扎染布做成实用,而不是被置之高阁的艺术品。

“传统是别人无可替代的,这就是你的特色。”张翰敏没有特别的营销推广渠道,也没有力图在蓝续发展迅速的当下,急于扩展蓝续的经营项目,更没有将蓝续染坊开到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她更愿意“慢下来”。

“来到蓝续的人都是需要这种‘过滤过’的文化,而他们恰恰也是最有效的传播者。”张翰敏坦言,近两年,她和她的团队都试图放慢脚步,准备用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进一步掌握古法扎染的技术精髓。“如何通过环保方式,如何通过传统方式发酵板蓝根,这些正是扎染的核心技术,只要做好了核心技术,产品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张翰敏希望蓝续用慢一点的方式来更好地传承白族文化和白族扎染。

与原住民发生连接

采访当天,来自北方的五口之家正在蓝续的天井里舂糍粑,旁边晾晒在太阳底下的一块块小方巾迎风舒展。张翰敏时不时地停下采访,表扬他们设计的花色好看。

“很多人认识蓝续是通过扎染这个项目,但是我们希望蓝续不仅是个扎染坊,还希望蓝续是个白族文化传播的使者。”张翰敏说,白族传统扎染其实只是蓝续的一小个点,通过扎染,体验者还可以在蓝续体验到白族原生生活及状态。做白族甲马、做米糕、打糍粑、行走村落……张翰敏认为,这些白族生活体验是旅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行包括看山看水,但最终还是要与人发生关联,才会记得住这趟旅行的意义。”张翰敏说,蓝续就此设置了一些类似夏令营、冬令营的项目。“一般五六天的营期,最后两天会集中在周城,认识周城,并与原住民发生连接。”

张翰敏发现,体验活动的引入是一个多方得益的事情。因为在引领城市人回归乡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多角度地促进了乡村当地的发展。“白族人本就热情好客,但他们看到这么多人关注自己的家乡,他们也会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做得更加到位。”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蓝续的四合院里几乎每天都会接待两三拨来此体验的亲子家庭。张翰敏借助自己多年的教育背景,将扎染文化与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为让喜爱扎染的朋友更全面地接触扎染,她计划于正在建设的板蓝根基地旁开设染料课堂。“我们会设置大约7天左右的课程,带游客从收集、制作染料,再到扎染,进行整个流程的学习。”

除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体验,蓝续还在激发当地人的扎染兴趣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连续三年,蓝续举办了精彩的扎染技能比赛,张翰敏发现,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参与。在回访中,她发现已有不少人回归到了传统的扎染事业。

白族古法扎染的传统图案有3000多幅,它们承载着白族人的生活细节和文化内涵。张翰敏花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当地老艺人,广泛搜集并整理成文,不久的将来,她想推出一本有关白族扎染的文化故事书。她希望两三年之后,有人来到蓝续,可以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扎染、扎染艺人及其背后的故事。“老艺人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年轻人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张翰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