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 正月初一跳嘎尼尼


蕉林深处的哈尼人家

曲水镇位于江城县东部,距离县城65公里,位于中、老、越三国交界处。镇内,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为世居民族,其中哈尼族占全镇人口的近80%,故而曲水镇又被称为“哈尼之镇”。

我们要去的曲水镇怒那村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聚居村寨,位于中国、越南、老挝0至15号界碑近旁。早上八九点钟的山间,很是静谧,山路崎岖,但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色,空气里透着清新,令人通体舒畅。待越来越靠近橡胶林、香蕉林深处,村寨的模样便清晰鲜活起来。远处山峦起伏,哈尼人家或坐落在繁茂的林间,隐约可见真容;或落脚于山坳里,世代繁衍生息。房前屋后生长着成片的香蕉林,硕大的香蕉串上罩着深蓝色的薄膜袋,隐藏在宽大的蕉叶下。家畜在林间自由撒欢,默然如大山的哈尼人在自家院里忙活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山寨有它自己的步调,祥和而宁静,不被外界所扰。

哈尼风俗礼仪文化传承人朱黑德的家,是个开放式的小院,院门前是茂密的香蕉林。见我们来,忙搬来桌椅、沏好茶水,很是热情。村寨里像他这样的哈尼人家共有几百户,深居于此的哈尼人,至今仍保留、传承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尤其是在生活起居、民族服饰、节日活动等方面。“村里最盛大的节日是哈尼节,也就是哈尼人的年庆,是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八,会持续3天。”朱黑德说。

期间,全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唱歌跳舞、荡秋千、打陀螺、走亲串戚,互赠腊肉、粑粑,有小伙子的人家,多利用这段时间托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这时会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祭祖和探望父母。因临近边境,热情的寨人还会邀请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地德高望重的哈尼族民间代表参加,也有中国红河、玉溪、墨江等地的哈尼人来共赴联欢。


杀年猪

迎接春节,哈尼人有自己的方式。

每年冬至过后,怒那村便弥漫起一股浓浓的节日味道。村民不约而同地忙碌起来:打扫庭院,蒸碾糯米,准备杀年猪和过年要穿的新衣……整个腊月间,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寨人常说“腊月忙,正月闲”,特别是到腊月下旬。

腊月二十三这天,寨人就会把家里正房到厨房的积尘打扫干净,寓意扫除晦气、病魔,来年才会有喜气、财气、福气。

杀年猪是一件大事,通常是在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前后。杀猪前,讲究的人家会去翻翻黄历,选择吉日。因为在杀猪那天有两个禁忌:一个是杀猪的人不能属猪,一个是不能与当家的主人的属相相冲相克,否则会养猪不顺。而在杀猪的前一天,要磨好豆腐,以便做豆腐肠。磨豆腐是一道复杂的细活,得认真地去挑选上好的黄豆晒干,再用石磨磨一道,把壳扬净,然后再用温水浸泡,次日用石磨慢慢地磨出来。磨快了,豆腐渣就会多,吃起来就糙嘴。然后,兑上适量的水在铁锅里熬煮,要在半熟的时候点上石膏卤水,这是做好豆腐的关键。

这些细致活儿多是由女人承担,男人们要做的是找好刀具,磨快杀猪刀,洗干净桌子,准备好剁骨头的砧板等等。晚上临睡前,要根据自己家猪的大小,在铁锅里放好要烧的水。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左右,就要起床烧水,通常会在自家场院内烧一塘火,一来是为驱寒,二来是做照明。杀好猪,刮光猪毛,开膛剖腹取出五脏六腑煮熟后,大人们会先割下几块瘦肉让孩子们在火塘上烤着吃。冒着热气的猪肉,稍稍撒点盐,经过火的淬炼,鲜嫩、香爽的味道让这个冬日有滋有味起来。

杀年猪这一天是全家最忙的时候,村里人会前来帮忙,完事后,寨人们会聚在一起享用最新鲜的美味,有时会摆上好几桌,这算是过年的前奏。



年三十的餐桌

腊月二十七八,村民翁开群就要忙着泡糯米、舂粑粑了。每年过年,他的四个孩子都会带着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回家,吃上一顿团圆饭。饭桌上少不了的一道美食,就是糯米粑粑,“一年一定要舂一次粑粑,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习俗。”

舂粑粑的糯米,翁开群头天晚上就要泡上,经过一夜的浸泡,糯米在次日的蒸煮过程中就会省时省力。蒸糯米的时候,要把脚碓或手碓清洗干净,然后再用芭蕉叶在石碓周围铺好。“并不是每家都有舂碓,所以都是几家共用舂碓。舂粑粑的时候,寨人会自觉地互相帮忙,不计酬劳。”

舂粑粑,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会拔粑粑的人,这个人要有力气,也要有娴熟的拔粑粑的技巧。当热腾腾的糯米饭被舀进碓窝里时,他要指挥舂碓的小伙子或小姑娘们用轻慢的动作来踏动碓,以便在糯米饭冷却之前让它凝成团,然后再加大力量去使劲儿舂,拔粑粑的人还要注意避免糯米饭粘在碓窝里。舂好后,从碓杵上取下粑粑,放进用芭蕉叶垫好的箩筐里,这叫大粑粑,大粑粑一般可以泡在水缸里一直吃几个月。若是放在簸箕里,用手捏压成一个小块就是小粑粑。这些粑粑待到水气一干,就可烧、蒸、煮、炸着吃。翁开群说做好的粑粑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

舂了粑粑,年就越来越近了。

大年三十晚上的晚饭是很丰盛的。翁开群恨不得将家里所有好吃的都端上餐桌,为儿孙打造一顿丰盛大餐。当然,准备晚餐也并不是他一人的事,全家会齐动员,彼此分工。“我们家要摆上两桌,每桌基本都是10个菜,寓意着圆圆满满。菜品越多越好,意味着明年会丰衣足食。”可爱的外甥外甥女都会帮着拿碗筷,还闹着不许大人们插手。待鸡鸭鱼肉上桌,孝顺的儿女总会给翁开群和老伴夹菜添饭,孙子辈受不住美味的诱惑,嘴角已经沾上油水。饭桌上,翁开群尽量不让家人喝醉,他也顶多抿上几口,“开开心心地跟全家人吃顿团圆饭”。吃完晚饭,是要守岁的,趁这个空档,能歌善舞的家人会表演歌舞助兴,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就在热热闹闹中落幕。


跳舞迎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头鸡一叫,男人就要起床,女人也要争着去打第一桶水,打到第一桶水象征福水满盈。早上家里的地是不能扫的,一定要等到初二过后。早饭没有头天晚上的丰盛,胜在热闹。小孩子们则把早就想穿的新衣服穿上,然后三五成群地扎在一堆炫耀。“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我们服饰的主色调。”

晚饭前,哈尼人要做一件事——祭拜天地。祭桌上的祭品要有一只大红公鸡、三碗茶、三碗酒、三碗米和四炷香,“祭拜的场地是在自家正门口,祭拜的人通常是家里的主人(通常是男性,且要会说祭文。家中若没有合适的人选,可邀请其他哈尼人家代为祭拜)”。朱黑德说:“祭拜的人要分别拿着这些祭品,依照东西南北的次序祭拜四方天地。祭拜时,还要说本民族传承下来的祭文,大意是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来到,希望四方天地、四大龙神庇佑哈尼子孙无灾无难、繁衍生息、丰衣足食。”祭拜天地,一定是在初一、初二进行,不可随意。

初二后,哈尼人家可以出门拜年。在附近寨子里有亲戚的,也趁着这一年四季中难得的闲暇,去走亲串戚。小伙子也会在走村串寨的时候寻找自己中意的姑娘。小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天黑了都不愿意回家。

唱歌跳舞是哈尼人迎接春节最热闹的节目。“哈尼族没有文字,依靠世代口耳相传,保存、充实了一些歌谣,我们喜爱唱歌跳舞,比较流行的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车等10余种。常见的民族乐器有葫芦笙、直箫、三弦、铓、锣等。”朱黑德介绍,跳笙是江城哈尼等民族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舞蹈,动作轻松自若,一个葫芦笙或一把三弦伴奏,几十个男女就围成一圈起舞,自娱性很强,不仅青少年跳,老年人也跳。“比较流行的跳笙种类是三跺脚、合脚笙、钩脚笙、苍蝇搓脚、三进三退、羊撕打、小白鱼翻身、斑鸠吃水等多种跳法。”朱黑德说:“嘎尼尼是哈尼族的跳鼓扭铓式舞蹈,伴以敲击铓、鼓或竹筒的节奏,各种姿态十分丰富,阿迷车是儿童舞蹈,边唱边跳、欢快活泼。”

说话间,朱黑德拿出了一件哈尼人家的乐器木都(音译),它的主体是一根竹管,上面打孔,尾部装置有一个小葫芦,葫芦底部被削空,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扩音器。“这是我自己制作的,用了十多年。”朱黑德为我们吹奏了一首哈尼曲调,声音悠扬,他说这首曲是用于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意的,早年过哈尼年或是春节,他们就是用木都来互通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