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拥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同时它也是普洱茶的主产区,最近几年,伴随着普洱茶价格的节节攀升,自然保护区、国有林里破坏森林、种植茶树的事情不时发生。连日来,我们就不断接到群众的反映,在云南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内,毁林种茶这种破坏生态的行为,还在不断上演。
普洱茶出自“国有林” 价格翻倍成噱头
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易武镇,曾经是古六大茶山茶叶的集散地,最近几年,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升温,这个边陲小镇,变得重新热闹起来。镇子的这条主街道上,聚集着大大小小上百家销售茶叶的店铺。来到这家店铺,店主人热情地推销起了店里的这些普洱茶。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茶叶店店主告诉记者,国有林那边的茶叶最低也是(每公斤)2000多元,弯弓(国有林)古树茶是卖(每公斤)4000元钱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这家名为“麻黑茶农毛茶直销店”店铺,这家店的招牌产品,同样是国有林古树茶。
这款茶砖的包装上,印着醒目的“国有林”字样。同样是古树茶,可如果来自国有林,价格就能翻倍。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茶叶店店主:国有林茶更好喝,水质更(好)一点那边 ,水质好,全都是树林。
几经询问,这位店主人神秘地告诉记者,店里的这些打着国有林字样的茶叶,原料来自于镇上的国有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采摘到的。记者随后继续在多家茶叶店进行走访,茶叶来自国有林、自然保护区,是镇上这些店家们最引以为豪的推销噱头。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茶叶店店主:我们家基本上都是(保护区的茶),它无非就是说生态环境特别好,而且所谓的保护区就是有一个界碑。
保护区内搭窝棚 各类垃圾随地扔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国有林和自然保护区都是绝对不允许从事茶叶种植、采摘活动的,那么易武镇上茶商们兜售的国有林、自然保护区的茶叶究竟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铜箐河”是易武茶区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新兴寨子。来到铜箐河,这位茶农带领记者不断向大山深处行走,在这个山坡上,“易武保护区界”的界桩在路边最显眼的位置。茶农告诉记者,过了这座界桩,就进入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这条通往茶园的山路是一条土石路,路面十分狭窄陡峭,沿路上,记者看到了很多被砍掉的树木和竹子。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走,记者跟随村民终于来到古树茶园。
(古树茶 资料图)
这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采茶、除草时,一进保护区就是四五天,这四五天,吃在山里,住在山里。
他们就在茶园里搭了一个窝棚,这个窝棚里,既有睡觉用的竹床,也有厨具用品。
记者:这个棚子是你家搭的?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村民 :这是之前的,前面还有一个楼/除草,我们就在这睡
记者:睡几天?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村民 :四天,四天五天。
村民告诉记者,过去十多年,自家在保护区内陆续种植了八亩茶树,分别散落在保护区内不同的位置。最近一两年,茶园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在这个茶园的边上,为了方便管理茶园,茶农们同样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在这个窝棚的四周,散落着大量塑料瓶、塑料袋,甚至还有杀虫剂。这些白色垃圾、有害垃圾,就这样随意丢弃在自然保护区内。
记者:这个里面又搭了一个休息的棚是吧?
村民:休息的。
记者:可以休息一下。这还在晾晒凉席。
村民:要铺的,茶叶收了要放上面。
记者沿途发现保护区里的窝棚不止这一个。村民告诉记者,村子里,现在每家每户都基本在保护区里有茶园,为了方便平常管理茶树时有休息落脚的地方,大家都会在自家茶园边上搭建一个小窝棚。
在这片小茶苗的上方,有一大片已经倒伏的竹林。这些竹子歪歪斜斜地散落在周边的树上、地上,随时有滑下山坡的可能。
记者:山上的竹子怎么全倒了呀?
村民:去年死了一批。
记者:竹子怎么死了呢?
村民:到一定年龄它就死掉了。
记者:自然死亡?
村民:嗯。
树木惨遭围剥砍伐 当地村民习以为常
(图源:央视财经)
面对记者的疑问,茶农用竹子是自然死亡搪塞了过去。而在前往另一片茶园的路上,记者又发现了多处树木死亡、倒地的现象,好好的一片森林,为什么只有茶树茁壮成长,其他树木就活不长久呢?
起初这片茶园都是保护区的森林,只是在森林零星分布着一些古树茶,最近几年随着普洱茶价格的攀升,原生态的古树茶突然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金叶子”。最近十多年,铜箐河古树茶的价格一路上涨,今年春茶采摘季,一公斤干毛茶的价格涨到了五千元左右。眼瞅着茶叶的价格越来越高,村里人开始陆续在保护区里种上茶树,茶树慢慢长大后需要的空间,茶农们就会围剥、砍伐掉茶树周边的其他树木和植被,一天天、一年年,原始森林就慢慢变成了茶园。
西双版纳森林公安工作人员:都是先在保护区里面点上茶籽,茶叶长出来以后,把草和小树砍掉,再过两年把大树砍掉。
在这位茶农的茶园中行走,时不时记者就能看到这样已经死去的树木。这棵树下半部分已经没有树皮,看起来十分突兀。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村民:本来要放倒的,人家说不要放倒 森林公安不会让你砍,会坐牢的。
记者:树剥树皮活不成了?
村民:就慢慢死掉了。
(图源:央视财经)
村民告诉记者,为了防止森林里原生的树木和新栽种的茶树争抢阳光、养分,又为了躲避森林公安对砍树追查,他们会对这样的大树围剥树皮,让它一天天慢慢死亡。在保护区的这片茶园行走,每走几步,记者就会发现这样被围剥致死的树木。在易武镇的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内,通过各种方式毁林的现象,比比皆是。
返程的路上,记者注意到,沿路都有被围剥树皮而枯死的树木。村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所在茶园的主人,为了种植茶树而陆续围剥的。直到去年,都还有村民在围剥树皮。而其实当地茶农,心知肚明,自家的茶园,都属于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勐腊县易武镇麻黑村围剥树皮的现象并不是个例,在麻黑村的另外一个村民小组,这位村民将记者带到山坡上的茶园。这个茶园的面积近40亩,记者跟随村民在山坡上行走,发现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已经死亡,和周边的绿意盎然对比起来,极不协调。
记者:树是怎么死的?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村民 :我们把它弄死的。
记者:为什么把它弄死了?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镇村民 :不弄死太密了。
当地整治力度不小 毁林种茶依旧上演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森林公安机关曾多次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集中打击整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行动。当地整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易武的国有林和自然保护区内,毁林种茶的事情还在不断上演,镇上的茶商们,还在明目张胆地兜售国有林、保护区的茶叶。那么当地的主管部门平常是如何督促管理的呢?
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于2013年建立,但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眼下茶农们依旧在保护区内点种茶籽,管理采摘茶树,甚至为了扩大茶园面积,还在不断围剥树木。
那么,这样做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呢?
记者随后又来到保护区的管护站进行询问。
记者:像保护区里面的茶可以种茶吗?
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绝对不能种。保护区现在成立一草一木都不能动。
记者:(村民)能不能申请进去种呢?
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 :不可能不可能,没人会批的,政策不允许。这是国家的死规定。
调查中,易武当地的林业部门和保护区管护所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对于国有林和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但记者在调查时,却发现种种乱象依旧还在上演。
在当地,保护区里种植采摘茶叶,其实是一个公开秘密。记者调阅了最近两年因为毁林种茶被依法起诉案件的判决书,没有一例被判处实行,全部执行缓刑,最高的一笔罚金是三万元。
西双版纳森林公安工作人员:没有判过一个实刑,一年抓了几百人 都是天天抓,天天放,放出去就变成合法化,法院整个西双版纳州没有判过实刑,五百亩都是判缓刑,起不到打击的效果 (违法)成本太低,所以控制不住毁林。
死贵的国有林普洱茶其实是赃物
近年来,普洱茶追求山头、推崇生态、强调小产区不断走向极端,国有林高秆被热捧。所谓国有林高秆,按照业内的解释,是位于国有林内的茶树,因为原生态环境要争夺阳光,茶树像望天树一样向上生长,成为高秆,一般人还真爬不上去。远离人类打搅的生长环境,独特的树形和古树乔木,加之据说野味山林气的口感描述,让国有林契合了诸多消费联想,价格更是蹭蹭上涨的“高秆”。普洱茶界追捧的薄荷塘、弯弓、茶王树、天门山、凤凰窝等,基本都是国有林的代表作。价格动辄几千上万一公斤,铤而走险采茶、开荒者不在少数。
但人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国有林热则热矣,它合法吗?正如央视报道中所明确指出的:国有林和自然保护区都严禁从事茶叶种植和采摘活动。因而绝大多数国有林茶叶是非法的,非法所得的东西,其实就是赃物,还能在市场上大摇大摆流通,真是咄咄怪事!没说绝对,是因为要具体分析。国有林从产权上来讲,整体是国有财产,其中的茶树和孳息也属国有,私人采摘严格来说不合法。更不用说自然保护区的茶树,除了科研考察和经法定程序批准,一枝一叶不能动。上述有名的小产区山头茶新贵,几乎都在此列,因为它们的卖点是国有,是稀缺。
现实中也有特殊情况。如村民祖辈生活在保护区,还没有补偿搬迁,生产生活离不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村民雨季到国有林里采蘑菇,因为对森林资源很少产生破坏,又事关民生,地方一般不会干涉。但到国有林里采茶有所不同,因利益巨大每年进入的人多,有些基层乡镇村组已经开始采取劝返措施,也就是说单纯去爬树采茶不可以了。可以推论,除去这些极极特殊的情况,绝大多数来自国有林的普洱茶都是非法的,作为非法所得的赃物,理应收缴或销毁。
但事就是这么怪,越是非法的稀少的,有些不法商贩越觉得奇货可居,拿来装神弄鬼,一些不理性的消费者也奉行口腹之欲至上,拿尖货来装点门面——这现象在普洱茶界尤甚。如果说买卖毒品和盗墓的文物,人们会觉得道德上情理上“不好意思”,只能偷偷摸摸进行。那么,违法的国有林茶叶凭什么成了时尚流行物?不能不说,是云南茶行业缺乏反思精神;是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缺乏自我净化和纠偏能力;也是法不责众,行业管理混乱软弱的表现。什么时候国有林成了“黑心茶”,拿出来卖就是自投罗网,才可以说行业健康成熟了。
其实不只是普洱茶,也不止西双版纳,一些州市若隐若现的“野生红茶”等也来路可疑。今年以来,云南省出台了史无前例严格的古茶树、古茶园保护规定,其中禁止采摘野生茶。不过,制度管理之外,茶文化的导向作用不可小觑,健康的茶文化带来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否则容易滋生乱象,会和行业管理屡生抵牾。衷心希望,云南的茶文化传播多些法制知识,多承担公共责任,多些现代公民素质塑造,而非沉溺于美学教育、钩沉索隐和编故事。
国有林里的原始生态和繁衍生息,是全社会共同的生态财富,任何行业都无权独占破坏。追求饮茶的口腹之欲而纵容违法,有悖茶圣陆羽“精行俭德”的训诫,有何品味格调可言!云南茶界要珍惜自身声誉,请从对国有林说不开始。
国家在西双版纳建立保护区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守护这片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肺”。但在记者的调查中却发现,茶商炒作的黄金地带却成为了毁林种茶的高发区,而更令我们担心的,是当地主管部门对毁林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漠视态度。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为了眼前利益肆意践踏生态红线,最终毁掉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家园,还有子孙后代的福祉。
切莫为了眼前的利益自毁家园!
来源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央视财经、人民日报、云南新闻网等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