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为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绘“路线图”

珍惜世遗荣誉、扛起世遗责任、放大世遗效应。《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简称《纲要》)于12月9日实施,为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利用绘制“路线图”,推动世遗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竞争优势,使盐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

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位于盐城市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

当前,盐城市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正处于重要“窗口期”。该市提出,系统研究部署“后申遗时代”工作,强化生态保护、突出科学研究、做好旅游文章,以更高标准、更实措施推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该市将成立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加强遗产系统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控制涉及遗产地的项目审批,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建设海堤生态隔离林屏障,建立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黄海湿地监测管理系统;围绕“遗产+”新经济,制定遗产地生态旅游规划,使遗产价值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

根据《纲要》,盐城采取“三步走”战略擦亮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到2021年,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实现全面保护,成立以盐城为核心的候鸟迁飞路线城市联盟,初步形成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合作框架,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到2025年,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合作框架成为地区间互惠互信的平台;到2035年,呈现“河海安澜、碧水畅流、鱼翔浅底、鹤舞鹿鸣、候鸟欢飞、游人如织”的美好画面。(完)

来源 中新网江苏 记者 谷华 通讯员 江俊波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