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非遗】传承百年音乐智慧,彝族海菜腔焕发独特风韵

编者按:近年来,在旅游市场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遗文化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止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内涵,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等新媒体矩阵推出"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红河非遗”系列稿件(二)

2006年,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红河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属地为红河州石屏县。海菜腔主要流传于红河州石屏县境内的龙朋、哨冲、新城、异龙、坝心、牛街、宝秀、大桥等乡镇彝族村落和石屏相邻的建水县曲江等地区。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获悉,彝族海菜腔源远流长,据文献资料记载清代道光年间,石屏的文人就在诗句中对海菜腔有过描述;并且,通过地方志史料和口传史料,也可清楚地看出自明清以来,五、六百年间海菜腔变迁发展的历史。

目前,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随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海菜腔出现了北部山区流派、以异龙湖沿岸村寨为中心的坝区流派和南部山区流派三种演唱艺术风格,三个流派的海菜腔大同小异。

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民间俗称“大攀桨”。彝族尼苏支系本民族的传统叫法称之“曲子”。它是彝族尼苏青年男女相互约会,在“吃火草烟”特定的“玩场”上谈情说爱时,男女对唱的情歌,是一种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于一体的多乐段组合的大型声乐套曲。

海菜腔可分为勾曲、热曲、试曲、惆曲、挂曲、离曲、扫曲、怨曲、闲曲、怪曲等十类。主要伴奏乐器为四弦,根据演唱者习惯,也可加入树叶、笛子、三弦等乐器。通常,海菜腔由拘腔、正七腔、白话腔三大部分组成。拘腔,是对唱双方互表谦让的唱段,唱词内容都是双方自谦之词,大意是请对方先唱,自己跟着学唱。

正七腔,是海菜腔的核心部分,也是海菜腔最具代表性的唱段,音乐旋律是拘腔主旋律的继承和发展。记者了解到,海菜腔的四句主要唱词,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要在组成正七腔的七个唱段中演唱出来。而且要把主题唱词的二十八个字按“六一五二七四三”的字数,分别在七个唱段里演唱完毕。其中,七腔里加进的与主要唱词内容毫不相干的“次要唱词”,称之为“白话”“花点”。除主要唱词和“次要唱词”外,演唱者还常运用“依、呀、哦、嘿、唉、尼、啊、哟”等多个虚词,穿插在海菜腔演唱的全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

每当唱正七腔时,领唱者每唱完一腔,众人都要唱一句帮腔,民间称捨腔,主要起烘托气氛、热闹场面的作用。同时,也能让领唱者得到短暂的休息。

第三部分是白话腔,是男女双方即兴编创的风趣幽默、乡土气息极浓的方言五言诗。男女双方以对唱的方式完成,唱词内容即兴编创,贴近生活,极富吸引力。

在红河州,海菜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彝族(尼苏)人文化、生活、传统习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劳动,服务于社会,在民间习俗活动中自然延续,具有传承、发展、变化的特征。彝族海菜腔体现了彝族(尼苏)人的音乐创作智慧,它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特定地域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彝族海菜腔,对研究彝族(尼苏)历史发展演变史、文化史、民族道德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记者获悉,近年来,红河州注重加大对于彝族海菜腔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力度,搭建传承平台,创建保护传习馆(所、室、点),通过以带徒传艺、举办培训班等活动方式,有效地保护传承彝族海菜腔。

并且,红河州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文化遗产交流。通过组织推荐海菜腔非遗项目及各级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活动,在现场展演、项目讲解中让更多地人认识了解彝族海菜腔,进而提升红河非遗文化影响力。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赵雄 文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编辑 孙帆

审核 施颖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