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城向德钦县方向驱车35公里,在群山和低矮的灌木林中,安静地坐落着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子——汤堆,这里的藏民世代使用着一种生活器具——黑陶。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集介绍到尼西的土鸡汤,正是用这种扁圆的黑陶锅煲制,它将土鸡原始的鲜味儿诠释到了极致。
走进汤堆村,几乎家家都在制作黑陶,藏族汉子们坐在工作间里。伴随着木垫板、木锤、木刮等工具拍打陶泥的声音,宁谧而祥和。黑红的手掌、黑红的陶器、黑红的脸膛,这是一个充满男子阳刚气息的组合。圆润的陶泥在男人手中飞快地旋转着,像极了妩媚、柔软的女人,而坠落的汗珠揉在陶土中,为这黑红的小东西增添了一分韧力,化为一种无言的美丽。
如果说建水紫陶世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黑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黑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而尼西当地的黑陶也有两千多年历史,手艺世代传承,从未中断过,至今仍保留着千年前的纯手工做法。
黑陶传承人祥巴和几个匠人静静地工作着。祥巴说,在拍、打、切、削陶泥的时候,自己心中没有丝毫杂念,只是一心想着做出最好看的作品。祥巴称从父辈那里继承了黑陶制作的手艺,已经在作坊里渡过了十几个春秋。他说,每一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从一块泥巴变成精致的土陶,心里就感到欣慰而自豪。
祥巴介绍说,目前,汤堆村的手工艺人仍然运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制作和烧制黑陶。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首先从离村几公里的山上采集优质陶土,制作陶胚;艺人们用手各种木制工具拍、打、切、削各种陶胚,并在上面绘刻图案。制好的陶胚放在室内自然阴干,再用当地的松木烧制。烧制过程全凭艺人的经验,温度的高低、火力的大小、使陶器呈现黑色的麦壳等有机原料的添加等都需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烧出纯正、漂亮的黝黑色土陶。经过这一系列工序,一件美观、大方的黑陶作品就呈现在世人眼前了。
祥巴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做出的黑陶成品大多都是自用或者卖给附近的居民,而且大多都是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使得从事陶艺的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为谋求更好的生活,很多年轻村民外出打工,黑陶技艺的传承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保护和传承黑陶技艺,2005年,祥巴注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黑陶制作和销售。他说:“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农户制作完成之后,公司统一销售,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更有利于黑陶的发扬和推广。”
受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黑陶作为日用品的市场需求受到了限制,但是作为工艺品的需求却越来越大。“传统尼西黑陶,选料和制作程序都非常讲究,而且非常注重实用性。”祥巴说,在现代社会传承和拓展尼西黑陶的发展空间,既要坚持传统的工艺,也要通过创新迎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祥巴为自己的公司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引进现代模具生产工艺,通过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的方式生产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制作高端黑陶艺术品。“今年我到景德镇、福建等地方参观考察之后,正在引进几台碎土机和搅泥机,以节省准备原料的时间,但是在制作阶段必须是手工完成,要不然黑陶就失去了生命力。”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尼西黑陶,祥巴每年都参加省里举办的文博会,在前几届文博会上,尼西黑陶受到了热捧,总是开展两三天就销售一空,还不得不又从香格里拉补货。对于今年的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祥巴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这次文博会上,除了传统的藏式黑陶锅具,他还将带去新开发的黑陶马克杯和其它的一些黑陶装饰品,相信也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黑陶现在就是我的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技艺传承下去。”祥巴说。阳光下,汤堆村安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中。尼西黑陶之美,不仅在于这传承千年历史的韵味、“黑如漆亮如镜”的夸赞,更在于它怀抱里流淌出的香飘四溢的酥油茶、烹制出的各种鲜味美食,以及默默无声哺育着当地人的这片土地。
云报全媒体记者:刘晓 王帮旭 洛桑央宗 史效轩
通讯员:妮雍卓玛 陈慧勤
摄影:李秋明 王帮旭
责编:和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