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围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云南省已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至450项,州市级遗产超过1000项,形成了完整的保护名录体系,云南“非遗”名录申报位居西部省区前列。
传统刺绣工艺、银器木器制作、面塑、糖画和剪纸,还有东巴文化和葫芦丝展示......在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来自我省各州、市、县(区)的各级众多“非遗”传承人带来的“看家手艺”让观众大饱眼福,欣赏“非遗”展示、领略大师风采,让人们在文博会的大看台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匠人精神。
“非遗”传承人带来了哪些“看家”手艺,小编带你一起去看看↓↓↓
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入列“中国十大剪纸艺术家”的汪元免费为观众进行创作,他可是有着”剪神“的美名。
面塑
面塑,是以上等糯米面为主料,添加各种颜色和水,反复揉制,直至扯不断,摔不裂时,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省级“非遗”传承人梁俊丽把传统面塑技艺做到了炉火纯青。
五华区面塑传承人马菊通过创新传承,让传统面塑有了新神采。
纺织与刺绣
刺绣和纺织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由于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云南的刺绣与布艺往往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尤其绚丽,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临沧佤族传统纺织技艺。
张吉花的彝族服饰可是曲靖文产展区的一大亮点。
曲靖市级“非遗”传承人屠燕的创新彝绣精品制作展台吸引观众目光。
来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小伙高勇康可是刺绣行当里的好男儿。
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的黑秀芬把彝族传统工艺帽开发成“致富帽”。
“鹤庆甸南刺绣”大理州“非遗”传承人杨文焕老人。
银器、木器等制作工艺品
云南是银器打造制作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银器从早期为王侯贵族所占有,发展至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各类饰品。云南的银器业曾经十分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和需求的变化,一些老艺人的手艺逐渐消失,很多年轻人甚至只能在电视剧里才能看到曾经云南银器有多么精美。
曲靖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张伟和“牛虎铜案”斑铜工艺品。
“壮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强带来了他的精品力作。
在昆明精品馆,市民跟着师傅现场体验乌铜走银的工艺制作。
丽江省级“非遗”传承人谭志平和他制作的精美珐琅银器。
来自香格里拉的“非遗”特色产品藏族木碗和木具。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葫芦丝演奏
糖画
来源 云南日报
责编 刘赛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