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野生动物保护成为全国热门话题,大理植被类型丰富,野生动物资源富集,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野生动植物保护较好。那么在大理州都有哪些陆生野生动物?哪些濒危野生动物住在大理,你知道吗?
(蓝翡翠 无量山南涧管护局摄)
(黑翅鸢)
近日,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向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目前已查明的陆生野生动物有763种,其中:爬行类动物24种,兽类98种,鸟类641种。动物类群中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有11个门类在本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滇金丝猴、金钱豹、云豹、高山兀鹫、黑颈长尾雉、林麝等野生动物属濒危物种。
(苍鹭)
(短耳鸮)
(哀牢髭蟾 常学科摄)
据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统计,大理州有国家级或省级保护动物51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8种,Ⅱ级保护动物43种。在Ⅰ级保护动物中,有兽类5种,包括滇金丝猴、熊猴、云豹、金钱豹和云猫,鸟类3种,包括金雕、黑颈长尾雉和绿孔雀;43种Ⅱ级保护动物中,兽类14种,包括猕猴、穿山甲、狼、豺、黑熊、小熊猫、水獭、小灵猫、大灵猫、斑林狸、金猫、林麝、毛冠鹿和鬣羚;鸟类25种,包括鹰科7种、雉科2种、鸱鸮科5种、鹦鹉科3种、蜂虎科2种、鸭科2种以及红隼、灰鹤、楔尾绿鸠和雕鸮。
(白胸翡翠)
(红嘴蓝鹊)
(白尾鹞)
今天,记者就带你来认识几位大理土生土长的野生动物界“大咖”。
滇金丝猴
与熊猫齐名的中国“国宝动物”,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中国云南特有物种,有着猩红色“性感”嘴唇的滇金丝猴,长着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庞白里透红,黑白灰相间的绒毛在阳光下透出光环般的灿黄。
滇金丝猴生活在三江并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与大熊猫并称国宝。它是世间最美动物之一,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地区,松萝、苔藓、植物嫩芽、果实是它的主要食物,是本地居民心中的精灵。
林麝
又叫南麝、獐子,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林麝体重6~9kg,体长630~800mm。雌、雄麝都不长角,尾巴很短,四肢细长,耳朵长而直立。毛深棕色,硬易折断、曲折呈波浪状,成体不具斑点。毛色上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颈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
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有“软黄金”之称。由于其价格昂贵,人为猎杀取麝致使野生资源枯竭,造成传统中医药许多名贵验方因无麝香原料而名存实亡。
黑颈长尾雉
又名地花鸡,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额、头顶、枕灰橄榄褐色而微沾绿色,雄鸟两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属光泽,羽中部并缀有铜蓝色斑;翅黑褐色,颏、喉浅砂白色,胸沾棕微具褐色斑点,腹和两胁淡棕白色,具棕褐色横斑。羽基具黑色和栗色相杂横斑。
黑颈长尾雉较为喜爱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较为完好的以云南松为优势树种的暖性针叶林,正是黑颈长尾雉和其它雉类较为理想的栖息地。
西黑冠长臂猿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CR)级别。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西黑冠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群体较大,一夫一妻与一夫二妻配偶制共存,主要栖息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云南的数量约1300只。在保护区成立以前由于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十分严重,种群数量不容乐观,无量山(南涧段)的西黑冠长臂猿边缘分布种群数量仅为3群11只。
云豹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015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CR)级别。体长约70-110厘米,尾长约70-90厘米,体重约16-40千克,为豹亚科最小者。因身体两侧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得名云豹。瞳孔长方形,收缩时纺锤形。云豹是高度树栖性的物种,夜间活动,经常在树木上休息和狩猎,但是它们在地面上的狩猎时间要比树上的更长。云豹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山地及丘陵常绿林中,最常出现在常绿的热带原始森林,垂直高度可达海拔1600-3000米。
蜂猴
又名“懒猴”,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996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蜂猴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28-38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无量山南涧管护局摄)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
黑鹳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
(时国彩摄)
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
金钱豹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都是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独居生活,捕食中小型鹿科动物以及野猪、野兔等。在中国除新疆外,全国山林地区曾有分布但数量十分稀少。
高山兀鹫
又称喜马拉雅兀鹫或喜山兀鹫,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中国特有物种,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
高山兀鹫性喜集结大群,一般在高度海拔约3000m的高山草甸地带越冬,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是取食藏族人天葬尸体的主要鸟类之一。
中华鬣羚
又称为“四不像”,国家Ⅱ保护动物,体高腿长,毛色深,具有向后弯的短角,颈背部有长而蓬松的鬃毛形成向背部延伸的粗毛脊。尾短被毛,身体毛色黑灰或红灰色,特别是长鬃和腿部,毛粗,毛层较薄。
(罗开春摄)
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因此又被称为“四不像”。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它们通常冬天在森林带,夏天转移到髙海拔的峭壁区。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行动敏捷,在乱石间奔跑很迅速。
豹猫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等级。豹猫的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但各亚种的差别比较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亚种平均体长45厘米,尾长20厘米,而西伯利亚的亚种体长则达到60厘米,尾长40厘米。
(时国彩摄)
豹猫的毛皮也有很多种颜色,南方的豹猫为黄色,北方的则为银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猫的斑点一般为黑色。
白腹锦鸡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
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也栖息于林缘灌丛、林缘草坡、疏林荒山和矮竹丛间。其中尤以多岩石、林下较为空旷、林下灌木较为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较多,冬季亦常下到农田地带活动和觅食。
云报文旅全媒体实习记者 肖玉梅 文
大理州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张玉菊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