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馆期间,第四期云看展来啦!今天,要带您观看的是玉溪市博物馆的“土火之艺——玉溪陶瓷展”。
仅有图文介绍,不够详尽怎么办?没关系!我馆已与“智慧导览”展开合作,您只需扫描图下二维码便可下载智慧导览app,即可通过app扫描展览或文物的二维码,直接听取语音导览!
玉溪位于滇中地区,以悠久独特的陶瓷文化为世人所熟知。从新石器时代起,生活在玉溪“三湖”流域的古代先民就制作出较为精细的原始陶器。青铜时代华宁小直坡墓地、汉代滇国墓地及玉溪境内多处墓地陶器的出土,见证了玉溪早期陶瓷的发展状况。元末明初,玉溪深受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并拥有云南最具代表性的瓷窑——玉溪窑。玉溪窑虽在清代停烧,但其制瓷风格却影响着明代易门上浦贝窑、明末清初李忠碗窑、清代华宁窑、清中后期玉溪研和王家山窑的陶瓷器烧造。玉溪多处陶瓷窑址的烧造情况,反映了古代玉溪陶瓷业的兴盛与发展。
玉溪窑因玉溪古窑而得名。玉溪古窑发现于1960年,于1986年进行发掘,是云南省首次发现的古代陶瓷窑址,也是我省最早发现并正式发掘的青花瓷窑址,它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云南古陶瓷研究的空白。学术界因此认定,玉溪窑是元明时期云南除景德镇以外烧制青花瓷器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窑口。
玉溪窑器物主要满足民间百姓日常生活需要,器型主要有碗、盘、杯、碟、罐、瓶、盆、壶、灯盏等,有青釉瓷、青花瓷、酱釉瓷等几个种类,其造型往往只求实用,不求精细,与当时玉溪的审美需求和经济文化特点相适应。
明玉溪窑青花堆贴人物狮纽盖罐——年代:明;尺寸:通高36.3厘米;一级文物;盖为子母口,狮纽,色呈钴蓝,荷叶盖边,饰水波纹及花卉纹,贴印壁虎3个;唇口直颈,溜肩鼓腹,颈部饰几何纹,肩部饰莲瓣纹;上腹部饰松、石、牡丹、菊花纹,贴印有孔象鼻4个,相间2个对称的站立女性人物和壁虎,下腹饰牡丹和太阳纹;整器胎釉灰白,青花色调灰黑,纹饰勾勒细致秀雅。
明玉溪窑青花堆贴人物盖罐——年代:明;尺寸:通高;39.0厘米;一级文物;唇口直颈,溜肩鼓腹,动物纽,荷叶盖,胎质青灰,釉色青中泛黄,青花色调灰白;整器图案繁复,青花、堆塑手法相得宜彰,云纹、缠枝花卉纹和仕女、松、兰图案的描绘生动优美,罐身贴塑八仙人物,寓意吉祥美好。
明青花人物纹罐——年代:明;尺寸:高26.2厘米;一级文物;唇口短颈,釉色青中泛黄,造型古朴,整器图案由松兰奇石人物构成,描绘了优美的庭院松、兰与奇石相倚,飘逸的人物在其中静坐赏景,画面充满诗情画意,人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构图疏密有致,具有较高的艺术韵味。
明青花香炉——年代:明;尺寸:高8.4厘米。三级文物;侈口,短颈,圆腹,三足弯曲微撇;釉色青黄匀亮;颈部饰圆点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一足以花卉纹装饰,器形敦厚。
明青花筒形香炉——年代:明;尺寸:口径10.4厘米,高7.4厘米;三级文物;直腹,内折腰,饰青花缠枝花卉纹。
明青花小瓶——年代:明;尺寸:高9.9厘米;三级文物;直口,长颈,颈饰双耳;胎质青灰;釉色青中泛黄,纹饰集中于腹部,整器造型秀雅。
明青花缠枝小瓶——年代:明;尺寸:高11.4厘米;三级文物;直口外卷,长颈,圆腹,高圈足;釉色青中泛黄,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缠枝花卉纹,器型小巧端正。
明钴蓝底剔白花直颈平底瓶——年代:明;尺寸:口径8.9厘米,高27.1厘米;二级文物;该器以钴蓝釉作底,肩部腹部剔白花,饰云纹、缠枝牡丹纹、简易莲纹,中间以剔白弦纹相隔,釉色造型独具一格。
元玉溪窑青花狮子绣球纹荷叶盖罐——年代:元;尺寸:通高32.8厘米;一级文物;宝珠纽盖,荷叶盖边,盖绘缠枝菊纹、蕉叶纹;此器造型敦厚古朴,胎色青白,釉色润亮,青花色调明艳;工艺精细,笔法灵动,线条洗练,以浓艳的青花钴料,描绘了狮子戏耍绣球的生动画面,辅以牡丹花卉纹,充分展现了玉溪窑青花瓷器的工艺特色,代表着元末明初云南青花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
元玉溪窑青花牡丹纹罐——年代:元;尺寸:通高26.5厘米;一级文物;器型敦厚饱满,胎色青白,青花色调清丽淡雅;构图疏密有致,绘画手法简练生动,图案灵动自然,牡丹及莲纹采用一笔点画的方法,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颇具元代瓷器的风格和韵味。
明玉溪窑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年代:明;尺寸:高34.4厘米;二级文物;该器为玉溪窑典型器物,胎色釉色青黄;纹饰层次分明,画风简洁明快,流畅的笔法将鱼儿在飘曳的水草中穿梭的姿态描绘得活灵活现;白茎蕉叶纹,开光牡丹纹,鱼藻纹,简易莲纹,画风简率,表现出玉溪窑青花瓷器古拙的艺术特色。
玉溪窑青花碗——敞口,口沿内外各施一单弦纹;腹部饰龟背锦纹及水涡纹,双弦纹内饰花卉纹,碗内壁饰蕉叶纹及变形如意纹。
玉溪窑青釉划花碗——敞口,釉色青黄润亮,有开片;外壁刻划菊瓣纹装饰。
元青花双鱼纹盘——年代:元;尺寸:口径18.1厘米,底径8.9厘米,高3.9厘米;二级文物;胎体青灰,内外施釉,釉色青中泛灰,盘心饰双鲶鱼纹及弦纹一圈,口沿内饰蓝地白花简易莲瓣纹,盘心有六个支钉痕。
元玉溪窑青花花卉纹折腰盘——年代:元;尺寸:口径16.1厘米,底径7.2厘米,高4.3厘米;二级文物;折腰,盘心饰大团花,内外壁分饰小团花并双纹一圈;器型小巧,胎质青灰,线条流畅,具元代工艺风格。
元青釉牡丹纹印花盘——年代:元;尺寸:口径22.7厘米,底径9.6厘米,高5.0厘米;三级文物;敛口折沿,斜曲壁,圈足;胎色青灰,釉色青中泛黄;盘内饰刻划牡丹纹和菊瓣纹,盘心与足底各有六个支钉痕。
玉溪市易门县浦贝村是生产玉溪窑类型瓷器的重要窑场,易门的古窑址,目前共发现两处。明末清初,李忠碗窑延续了玉溪古窑和上浦贝窑明代青花瓷烧制的风格,并在绘画工艺方面加以创新和改进,开始生产颜色釉瓷器且扩大生产规模,在清代成为云南三个著名的窑场之一。目前,易门拥有10多家生产现代建筑陶瓷的上规模的陶瓷企业,成为云南乃至中国西南有影响的陶瓷建材生产基地之一。
现代易门窑釉上彩绘瓷瓶——年代:现代;花口外撇,长颈,颈、腹部相接处为套接,鼓腹,底外撇呈喇叭状;口沿、肩、腹底相接处分别施以金粉,腹部绘松鹤图案,底部以蓝、白相间图案装饰,工艺精巧。
王家山窑址位于研和街道办事处东山村委会二组的王家山东南山麓。2013年3月上旬,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红塔区文物管理所等进行勘探,后由玉溪市博物馆进行全面勘探和清理,窑址年代大致为清代中晚期。王家山窑址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对研究玉溪市陶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玉溪窑青花碗——年代:清;直口,圈足底;胎质粗松,胎色灰黄,釉及底,碗心现叠烧痕;腹部饰团花纹;碗口及碗心饰弦纹。
据文献记载,华宁碗窑村是云南著名的陶瓷生产窑场,在清代烧造出三彩、月白釉、绿釉瓷等数量巨大的陶器种类,满足了云南当地百姓的普遍需求。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的窑工车鹏等人就来到华宁碗窑村建窑烧陶,从种类、造型、图案等方面全面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器。明末清初,华宁窑转而仿制钧窑工艺,生产大量颜色釉陶,成为云南著名的陶瓷生产窑场。目前,华宁是云南最大、最有影响的工艺美术陶瓷和古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清华宁窑白釉绿彩三教合一神像——年代:清。此器端正大方,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观音、玄武大帝、文昌帝君三位神仙被组合在一起,中间为观音盘腿坐在潮音古洞之中;左面的道教大神玄武大帝有着其标志性的披发,且金甲玉带,十分威猛;而右面的掌管科举功名的文昌帝君,则慈眉善目,当地民间认为这组神像代表佛、道、儒三教合一,因为文昌帝君管考试而被当作儒神。
清华宁窑三彩鱼莲净水器——年代:清。净水器为莲花造型,一条跃起的鲤鱼用嘴托住莲花,鱼尾下是汹涌的波涛。整器用酱、绿、白三彩装饰,鱼身、鱼尾、鱼眼、鱼肚饰白釉,其余饰酱釉。莲花上部为绿釉,下部为白釉,波涛为绿釉,是一件构思巧妙、制作精致的华宁窑作品。
玉溪窑全面仿制景德镇制瓷工艺,烧制成熟的青釉、青花瓷器。其装饰手法主要包括青花绘画、青釉印花、青釉划花、贴花、雕塑、剔刻填彩及酱色釉装饰,纹饰主要有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及辅助纹饰,其中牡丹、菊花、莲、蕉叶、鱼、狮子、凤、琴棋书画仕女图、高士图、龟背锦、云纹等为常见的绘画题材,其画风简率、淳朴、生动,体现了与景德镇青花瓷不一样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云南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风貌。华宁窑陶器工艺非常复杂,共分为六个流程,即:取土炼泥、拉坯成型、配釉施釉、入窑装烧、出窑挑选和运输销售。华宁窑仿制景德镇青花瓷中原钧窑制瓷工艺,经过六百年的烧制,成为云南民间著名窑场之一,其五光十色的颜色釉陶器远近闻名,广受欢迎。
云报文旅全媒体实习记者 王艳华 整理
来源 玉溪市博物馆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胡四美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