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格宗在穿越千年的时光里,始终只有一个村庄——巴拉村,它座落于云雾缭绕的峡谷山腰,大小不一的藏房错落有致地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每到清晨,当晨曦透过雪山的云霾,大自然律动的音韵唤醒了远山的瑰梦,炊烟袅娜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与安详。
巴拉村的由来
巴拉为藏语译音,意为自巴塘而来的藏族村。相传,很久以前,格萨尔王手下一位大将早已厌倦了常年不断的战争生活。在之后的一天夜里,他梦见三位神女把他带到一个神山林立的仙境般的峡谷,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烦恼,像极了他心中所向往的生活。第二天醒来,他向佛教师讲述了这个美好的梦,佛教师告诉他,这是雪山山神的旨意,要你去寻找和谐宁静的家园。
于是,大将带领家人和手下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只为寻找梦中的一篇净土,在康巴地区走走停停,不知过了多少天,在他们翻过一处叫崩波岗格宗雪山时已是深夜,这个时候大家因为断粮缺水、精疲力竭都一一昏倒在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大家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眼前山峰环绕,隔离尘世,依山傍水的地方,这正是他们要找的理想家园、梦中的格宗(白色堡垒)雪山。于是,他们选择在此定居了下来。由于大将一家是巴塘人,所以把这里起名为巴拉村,村后面的雪山便被人们称为巴拉格宗雪山。千百年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巴拉村原有居民60多户,因多种原因,现有居民仅10余户,共90多人,全为藏族。由于巴拉的祖先来自康巴重镇巴塘,所以巴拉村的藏语和周边的藏语方言有所不同,更接近于现今巴塘地区的藏语,文字使用藏文。有朋自远方来,村民们总以最高贵的礼仪,献上青稞美酒、奶茶和洁白的哈达,载歌载舞,把你邀进云上的村庄。
巴拉村的民房为纯藏式的土墙碉房,一般建为三层,建筑风格别致,底层做畜厩,二层当伙房、宿舍或仓库,三楼为经堂、客房,房顶都插有象征祈福的经幡。巴拉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他们在这里留下的每一道痕迹,都成为了一道道诉说历史的“回音”,古老的土墙、沧桑的玛尼堆、斑驳的古寺遗址、雄奇壮丽的神山、险峻奇绝的峡谷……
巴拉村的习俗
巴拉村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有趣习俗——巴拉村民从不养狗。相传,早在数百年以前,巴拉村主要以狩猎为主,户户养狗,即使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食不果腹,生活极为贫寒。村里有一户人家住着三兄弟,有一天三兄弟和往常一样出门狩猎,在穿越峡谷的时候,峡谷谷底发现了一堆闪闪发亮的银子,三兄弟在拜谢神山的恩赐后,老大拿着银子回到村里后,买了寺庙的僧侣名额,老大通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学习,最终成为松赞林寺的主持,多年的学习让他找出巴拉村贫困的根源,村民们将太多的时间都花费在狩猎上,荒废了农田,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就是改变生存方式,将耕种田地作为主要的生存来源。于是,老大召集所有的村民进行讨论,村民们一致赞同,结下盟约,立下重誓,从那以后,家家户户不再狩猎,不准养狗。
回首艰苦岁月 展望新的未来
从水庄村到巴拉不足二十公里的路程,在过去的年代却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悬崖峭壁上只有人工凿出的“人马天梯”,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踏足尝试。来到水庄村的旅游人都听过这里的藏族老人讲述的故事,在过去水庄村的马帮一般不敢独自出门,除了山路险恶,经常还会与大山里出没的豺狼虎豹遭遇,因此,如果带上小孩,就要在孩子的腰间拴一根绳子,另一头拴在马脖子上,紧紧拽住马尾慢慢行走,防止小孩不慎摔落悬崖。马帮从山外驮来的东西,一到山下,就要分成三等份,每一份再套上三个口袋,防止沿途上的刮裂和磨损。每逢夏天雨季,到了山脚往往遭遇河水暴涨,千辛万苦下山,又要历尽艰辛渡过湍急河流才能回到村里;有经验的大人会说,如果马帮把物资驮运到了河对岸,一般都不休息直接过河,因为经常在一盏茶的时间里,突然暴涨的河水会把你隔离在对岸几天几夜……这样的环境导致水庄村的村民一年中只有三个月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其余的月份主要以洋芋、蔓菁、青稞糌粑为食物,就连初一、十五这样隆重的节庆,全家人也只能靠吃斋度日。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人们还在以剁碎的蔓菁搅拌上荞麦粉熬成粥打发清寒的日子,虽然上世纪70年代这里通了电,但火把、蜡烛和电池,还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照明工具。因此,过去经常有大人对不听话的孩子说:“你如果不听话,我就让你去巴拉!”
站立在如今的香格里拉大峡谷入口,从“呀咱”谷底向上瞭望,只觉万壑悬崖像天上的巨型陨石,随着飘移旋转的云层摇摇欲坠,很多人会失去这种站立的胆魄和勇气。这座笔直的悬崖自古以来就是巴拉村村民进出山外世界的唯一通道,陡峭的旋梯烙满了古老的马蹄和村民的印痕,我想“自古华山一条道”来形容此时的心境,再也恰当不过了!
十多年前,在开发巴拉格宗景区的时候,人们面对“呀咱天梯”时望而却步,一次次无功而返!此时,一位致力于改变家乡清贫日子的康巴汉子——斯那定珠,力排众议,发下誓言:“我要把山路修建到巴拉村!”一言既出,一片哗然,村民们曾嘲笑他说:“你是个疯子!”老年人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修通了路,你就是我们的活菩萨!”
经过斯那定珠不断游说,村民们渐渐接受了他的想法,并和他一起为了改变而努力,现在的巴拉村已经有一座十多公里长、来回于悬崖间四十多个弯的“云梯”,像七色的虹霞架到了巴拉村,天涯咫尺,云上的巴拉不再遥远,不再沉默!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是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奇迹!如今,在巴拉村头,还修建了停车场,竣工当天,正是中国航母成功试航的日子,人们从高处发现,停车场恰如微型航母的的造型,沉静的远山沸腾了,人们亲昵地称它为——“巴拉航母”!
现如今,土生土长的年轻巴拉人都在景区就业,公路养护都由村民来做,以前田地稀少,靠天吃饭,导致生活贫困。如今大家把土地租给了公司,种下的粮食和蔬菜,都让游客来采集,让来到这里的客人都来感受农家的生活。这天上人间换了容颜,醉了心中的日月,换来远山的幸福安康!
正所谓:“而今从头跨马骑,唱尽思古发幽情”。
怀着一颗透明的心,绕过水庄的白塔,一棵有着千年树龄的菩提树,与你不期而遇。它穿越千年时光,在巴拉格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傍倚峭壁,栉风沐雨一千多年,依旧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迪庆州图书馆 供稿
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胡四美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