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保山茜
“在我们辖管的12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只有两个地方分布有保山茜。相对来说,林家铺算是分布比较密集的,有些地方仅有一株。但是林家铺大约是什么时候发现有保山茜的,具体不清楚。”高黎贡山曲石自然保护站站长杨维春在这里工作了16年,“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就知道这里有保山茜”。
杨维春站长陪同我们一起到了林家铺护林点,在护林员段成洪的指引下,我们走进高黎贡山寻找保山茜的踪影。
从护林员的住所出发,沿着水泥路前行,两旁林木葱茏,遮天蔽日。刚下过雨,空气异常清新。只走了十多分钟,面前的水泥路变成了幽径土道,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脚底的鞋沾满了泥土及枯枝杂草。路面上时不时有些小水坑,水面上各种小体型虫子跳得很欢,对于生怕遇上蚂蟥的我们来说,每种虫子都充满了威胁。
估摸着又走了近15分钟,我们终于在道边停下,段成洪指着我们左侧的一株植物说:“这就是离护林点最近的一株保山茜,周围也就只有这一株,想要找寻其他的还要再往里走。”
一眼望去,密林斜坡上的保山茜绿叶茂盛,经过雨水的冲刷更显青翠,枝头挂满果实,果实呈椭圆形,比鸡蛋稍大,通体绿色。“因为保山茜的果实2-3年才成熟,所以看起来,保山茜一年四季都有果实。”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施晓春解释。常在这里巡山的段成洪则告诉我们,“它的果子很坚硬,一刀劈下去,刀刃是卡在果子里面的,根本拔不出来”。
整株保山茜绿意盎然,但主干稍显纤细,完全看不出它有几十年的树龄。
“我曾经见过一株保山茜,树龄有20多年,胸径大概只有20多厘米。大的保山茜的胸径也仅有30多厘米,树龄约有30多年。”腾冲高黎贡山界头自然保护站管理员张兴超10多年前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在界头乡保护区见过保山茜,后来有人前来找寻,他还提供了相关线索。“在界头乡大塘自然保护区,有3个辖区分布有保山茜,但加起来也仅十多株。2014年有专家教授来考察的时候发现有这么几株,到现在为止,也还是这几株。平时会让护林员特意寻找,但是再没有新发现。”
保山茜的花期是在5-6月份,长年地实地考察,张兴超幸运地见过保山茜开花,“跟栀子花有点像,颜色是淡黄色的”,发现的地点就是在大塘自然保护区。
首次发现
乔治·福雷斯特(1873-1932年,又译傅礼士),是英国的“杜鹃花之王”,植物学家。1904年,他来到云南,并深深地被云南尤其是滇西壮丽的山川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所吸引,便以腾冲为基地,开始了对云南尤其是高黎贡山的动植物的系统调查。
傅礼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为英国获取物种资源,从1904年到1932年,他先后组织了7次大规模考察,采集到3万多号10万多份植物标本,为英国引种了1000多种活植物。由于时代变迁,许多傅礼士采过的植物,后来的研究人员一直都没有采到标本。
2004年,李恒教授带领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在高黎贡山保山段的大蒿坪、赧亢、古城山、曲石、大塘等地,采集到一种长着大果子的奇特茜草科植物,查遍了所有的中国植物研究资料,无法确定这种植物的名称。
而正当大家以为它是一个新种的时候,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发来的一份标本资料,改变了大家的想法。那是傅礼士1919年前在腾冲曲石附近采集的保山茜第一例模式标本,现保存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编号为Forrest 18064),之后的85年间,这一物种一直未被再采集到。而傅礼士当年采集的那份标本还是只有花没有果实的不完整标本。
人工繁育
事实上,保山茜的命名颇有些周折,由于当时外国人习惯认为腾冲是瑞丽江流域(流经曲石的龙川江是瑞丽江的上游),因此,当时将这种植物定名为瑞丽茜。为使这种植物恢复其本来的地理区域意义,李恒教授提议,把瑞丽茜改名为保山茜。由此,保山茜的身份才正式被确认。
“保山茜是高黎贡山的土著品种,但经调查,保山茜仅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不到200 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分布,成年个体数目不足200株,是一个极度濒危的物种。”同时,更让人担忧的是,虽然这些成年保山茜还能正常开花、结果,但是大家找遍了周围所有的地方,竟然没有发现保山茜的幼苗和萌发的种子,也就是说,保山茜这一极度濒危的物种在自然条件下已经不能正常地繁殖后代了,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一物种将会灭绝。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们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尝试着用人工繁育的方式,对这些极度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然后再放归自然。
就这样,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采集了种子,带到昆明植物研究所,让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对种子尝试着进行人工萌发。在研究所,长期从事植物繁育的专家龚洵博士和他的团队,对保山茜的繁育进行了多方实验,这些保山茜的种子在人为干涉的条件下终于得到萌发,幼苗在苗床上得到了茁壮成长。
2008年3月21日,恰逢世界森林日,由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队伍,特意选择了在这天,共同将200株保山茜定植在高黎贡山近地保护基地内,这是自然保护与人工繁育相结合,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保护和种群恢复的一次有益尝试,促进了高黎贡山野生动植物近地保护基地的建设步伐。
“为真正实现物种的回归,大家把这些异地出生的保山茜送回了它们的原产地,回到高黎贡山上认祖归宗,承担起传宗接代的重任,保山茜的家族终于有了再度复兴的希望。”施晓春说道。
目前,这些人工繁育的幼苗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