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带上画笔“游”秀山(上)

2020年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透过窗户望去,看到的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度变得空旷,路上戴着口罩的行人三三两两,走得匆匆忙忙。

疫情渐渐消退,通海秀山恢复接待游客。春光在前,海棠花热情绽放,似乎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坚强与不屈,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寒冬不能逾越。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带上绘画工具,踏上游秀山之旅,到山野林间放松一下因疫情紧绷已久的身心,用画笔留下眼中秀山的倩影。

万寿宫

秀山公园门前的万寿宫,和秀山的其他古建筑一起,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名单。

万寿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依山就势而建,层叠而上,建有下殿、天井、鱼池、月台、中殿、上殿和东西两院等。捐资倡建万寿宫的赵城,是清康熙年间进士,常年在外做官,是通海的历史文化名人。

如今,万寿宫内住有通海县文化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等单位,通海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藏品2000多件。

秀山公园坊

秀山的山门,上面镶嵌着“秀山公园”四个苍劲有力的鎏金颜体楷书。

秀山历史上是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及大理苍山齐名的云南四大名山, 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秀山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满山的古木奇树,宋朝古柏、元朝香杉、明朝玉兰是秀山的“三绝”。

三元宫

三元宫是秀山的第一座道观,始建于600年前,宫内原塑有天、地、水三官塑像。盛传一时的“宝花玩月”奇观,就发生在这里。据通海县志书记载,民间传说宫前有一株茶花,“(明)弘治初年贡入御苑,其花不开,仍发回本观,花复开,落瓣时皆仰而不俯,月夜姿妍。后为土酋所伐,花信已不复传”。三元宫经多次修缮,逐渐演变为佛教寺院,名为“普济寺”。

句町王庙山门

三元宫右侧旁通往句町王庙的山门。

据地方志记载,通海一带曾属于句町国。西汉时,毋波率众拥护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句町侯。汉昭帝时,毋波因协助中央平叛有功,被封为句町王。传说,毋波是滇王庄蹻的曾孙,如今,滇东、滇南一带村寨的土主庙,不少供奉、祭祀的土主是毋波。在壮族地区,句町王是人们心中的保护神。

句町王庙

句町王庙也叫土主庙,是秀山最古老的建筑,是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所建。正殿有滇王庄蹻、句町王毋波及段思平塑像。

段思平曾任通海节度使,通海是他的龙兴之地。他在聚兵起义前,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大理国建立后,段思平改通海郡为“秀山郡”,改秀山为“玉隐山”,在秀山广建寺院园林,“祠秀山诸神”, 还特意用几十匹骡子驮来生铜为秀山铸造佛像,并请高僧到秀山上设坛讲佛,从那时起,秀山成了滇中“佛国”,声名大震。

登瀛桥

又名“升仙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通海举人陈其力出资修建的。瀛,是指瀛洲,寓意是过了这座桥,就可以登上仙山,进入仙境。

这座单孔石拱廊桥,将山箐两边青翠的山峰连接在一起,因此桥头有匾额:“飞虹接翠”。桥上有长凳木栏,供游人小憩。在桥上“居高致远”,可俯瞰通海县城,眺望“水天一色”的杞麓湖。

桥的一侧有朱德元帅访通海的诗碑。

(待续)

来源  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沈艺

审核 代基凯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