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运铜到京城创造了世界上的三个最——时间最长、运量最大、距离最远。”会泽县历史文化名城民间研究会副会长周朝祥介绍。9月7日上午,“全国网络媒体曲靖行”的启动仪式在曲靖会泽举行,随后采访团走访了会泽江西会馆、唐继尧故居、红色文化展览馆、会泽一中和文庙,深入感受会泽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巨型“钱币”引注目
在前往江西会馆的途中,经过会泽县城中心,一枚高22.6米,重8吨的巨型“嘉靖通宝”古钱币雕塑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记者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据介绍,该币原型为明代嘉靖年间东川府(会泽原为东川府)铸钱局开业纪念币,直径58厘米、厚3.5厘米、重41.47公斤,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
会泽的铜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天南铜都”、“钱王之乡”,巨型古钱币只是会泽铜文化的冰山一角。据了解,会泽对铜的开采和使用始于商代,名于汉代,盛于清代。东汉时期,用会泽所产铜做的 “堂琅铜洗”就已经流通全国。
“从清雍正五年到宣统三年,长达184年的时间内,会泽持续不断地把铜运到京城,总计运铜八十多万吨,”周朝祥介绍道,“每年从会泽向京城运铜须走陆路两千里,水路八千里,共计一万里,耗时三个月,是世界上时间最长、运量最大、距离最远的运铜工程。”
八大会馆之首的江西会馆
青石板、灰色瓦片、朱红色的门……进入会泽古城,厚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巷道,采访团来到了江西会馆。“江西会馆的门楼具有三重前檐,五重后檐。正面以蓝绿色花纹为主”周朝祥边介绍边带领大家进入馆内,“门楼的内侧为戏台,戏台面阔16米,高13.6米,可供较大型的传统戏曲演出。”同行的记者被戏台所吸引,发出感叹:“戏台很壮观,我能想象旧时戏台热闹的场景。”
会泽是全国会馆最多的县城,被誉为“会馆之都”。历史上,会泽县城曾建有会馆44座,以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贵州会馆、云南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和四川会馆“八大会馆”最为有名。江西会馆是会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会馆,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风貌,被录入《中国瑰宝》之列。
会泽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会馆,周朝祥介绍到,清政府时期,朝廷规定江南、江西、湖广、福建、四川、陕西等省定额给北京送铜,但由于这些地方本身不产铜,所以只能来云南东川府(会泽旧称)采办铜矿,花钱买铜送到北京。大量的外籍客商涌入会泽,为了安全和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纷纷以同乡结党兴办同乡会馆。如果困陷异乡,便可到当地本籍会馆求助,免费食宿,还能得到回乡的盘缠,甚至如果死在会泽,会馆也会组织安葬。
“像会泽这样,还保留这么多的古会馆、文物古迹的地方真的不多了。”周朝祥认为,会馆不应该是单纯的展览馆,而应该把它们做“活”,展现其内在的魅力,比如在江西会馆进行江西人旧时礼仪的展演活动,或者陈列一些江西特色的产品。
四万余枚毛主席像章让人惊叹
正如毛泽东诗歌所写“乌蒙磅礴走泥丸”,会泽县位于乌蒙山区,是一块红色革命的热土。在参观完江西会馆和唐继尧故居后,采访团来到了会泽红色文化展览馆。“这是云南省首家由个人出资开办的红色文化展览馆,所有藏品由退伍军人李兴荣和退役军官张守政二人收集。”周朝祥介绍到。
进入展馆,各类红色像章、图片、报纸、票证、奖章、解放军各个时期军用品等陈列其中,让人目不暇接。数不尽的毛泽东像章尤令采访团成员惊奇,直呼“太多了,这是怎么收集的,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收集到呀!”馆主李兴荣告诉大家整个展馆一共有10万多件藏品,其中毛泽东像章有4万枚,像章按照不同的主题排列,每个主题30个到50个不等。
“收集这些东西,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因为亲历过战争,所以我们更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出生在会泽县的李兴荣,曾参加老山、者阴山等对越自卫还击战,退伍回乡后,本着对红色文化的崇尚和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一直深入红军经过的革命老区,收集红色文物。
据了解,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泽,红九军团于水城梨园扩红整编,当时共有1500多会泽人踊跃参军,同一时间,当地老百姓主动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期间共筹款10万银元,骡马上百匹。会泽因“水城扩红”而成为乌蒙山红色文化的“高地”。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 何蓉 文/图
责编 赵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