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不仅有高山杜鹃花海,还有各种珍稀动植物,你确定不来看看?

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下旬,是大理苍山鲜花盛开的季节。在众多花卉中,以杜鹃花开放得最为耀眼,在苍山洗马潭一带花开成海,乳黄杜鹃、和蔼杜鹃、蓝果杜鹃等不同种类的杜鹃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苍山装点得花团锦簇,让人目不暇接。



(图源:杨继培)

伴随着山上如梦似幻的雾气,置身其中,宛如仙境。透过郁郁葱葱的丛林,向远处眺望,优美俊秀的苍洱风光便可尽收眼底!

洱源:视频记录“凌波仙子”求偶繁殖过程

水雉,又称水凤凰,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中。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

它的头部和颈部前端为白色,颈部后端覆盖有一片十分鲜艳亮眼的金黄色羽毛。背部、腹部及尾羽为棕褐色,两翼主要为白色,翅尖为黑褐色,尾羽像雉鸡一样是长尾羽。

水雉是一种较为大型的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入选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图源:洱源县融媒体中心4月22日拍摄于洱源县右所镇东湖湿地)

它的“脚”极具特点,脚趾特别长,犹如分叉的枯树枝,行走时步履轻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

作为一种在浅水区生活的鸟类,水雉喜欢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大群。常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它性活泼,善行走,还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头尾上扬,露出水面甚高,有时亦潜行于水底或沿水面飞行,其间发出的鸣叫似猫的“喵喵”声。

(视频来源:央视频)

每年的四月末是水雉的繁殖季节,此时它会更换上黑白相间的繁殖羽,一直到八月末才陆续退完换上黄褐色的冬羽,从而宣告繁殖季节结束。水雉在换羽过程中,飞羽一次全部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待飞羽长成后,才能恢复飞翔。

自保护洱海以来,洱海源头东湖湿地由不足2000亩恢复至10000多亩,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吸引了许多鸟类入住湿地。目前,洱源县鸟的种类己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初的80多种。水雉于3年前入住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东湖湿地一带,数量已从最初的6只发展到现在的60多只,东湖湿地已成水雉的理想家园。

大理洱海海菜花又上央视

曾经,大理洱海水质经历了从贫营养湖泊向中营养湖泊再到富营养湖泊的演变,海菜花在洱海也一度难觅踪迹。

自2016年底云南省开启抢救式保护工作,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到今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呈总体向好趋势。这是多年来全民参与、不懈奋斗的成果!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海菜花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被视为“水质试金石”。

随着洱海水质持续稳定改善,海菜花、苦草、狐尾草等洱海原有的水生植物面积逐渐增加,形成了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洱海的水生植被也已从2018年的26平方公里增加至目前的32平方公里。

南涧无量山大范围分布白腹锦鸡

日前,南涧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管护局科研人员在整理分析近几年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无量山保护区南涧段大范围分布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锦鸡。

据了解,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红外相机调查始于2014年4月,2016年12月全面完成了红外机相公里网络化布设,全辖区共布设86台红外相机。通过近3年的持续调查监测发现,在86个有效调查位点中有41个位点持续监测到了白腹锦鸡影像资料。

白腹锦鸡属雉科锦鸡属,雄鸟头顶金属绿色,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脸和喉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较长的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横斑和波状黑色细纹,羽端细长而为橙红色;腹和两胁白色,下胁和肛周杂以褐斑;尾下覆羽黑色,有时缀有白色,具绿色羽缘;中央尾羽特长,白色,亦具蓝黑色横斑和横斑间杂有黑色波状细纹;外侧尾羽内翈杂有黑白相间的斜纹,外翈银灰色,具蓝黑色横斑和橄榄黄色羽缘;两翅内侧覆羽和飞羽金属暗蓝色,具黑色边缘。

它们常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带,也栖息于林缘灌丛、林缘草坡、疏林荒山和矮竹丛间。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通常天亮后就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常以植物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剑川剑湖湿地发现罕见鸟类

近日,大理剑川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巡护人员在开展野外巡护中,在金龙河入湖口北侧新恢复的湿地内发现了一种名为印度池鹭的国内罕见鸟类。从2014年第1次在新疆喀什发现后,至今的观察记录不超过3次。

(视频来源:七彩云端)

印度池鹭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等区域。常栖息于沼泽、稻田、池塘等水域附近,主要以水中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

得益于近年来剑川县加大对剑湖湿地的保护管理力度,以及对剑湖湿地恢复工作的加快推进,今年以来,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发现了栗喉蜂虎、印度池鹭、须浮鸥等近10种新鸟种。

永平古梅最大树龄达千年

日前,由永平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字衡负责,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刀志灵,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高正清,永平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永平县文联主席张继强等人组成的专项调查组通过访问群众,查阅历史资料、实地测量等方式,查清了境内9株古梅的基本情况。

位于杉阳镇普棚村汪头小组阿腰寨的长梗梅亚种“唐梅”,树龄大致在1000年以上,每年结果仍达200多斤左右;位于该县博南镇花桥村博南古道博物馆内的厚叶梅亚种‘元梅’,可结实,植于元朝;杉阳镇普棚村大木厂小组大洼子的厚叶梅亚种‘宋梅’可结实,树龄在700年以上;杉阳镇普棚村汪头小组和烂泥塘小组的“明梅”和“清梅”均为属可结果的厚叶梅,树龄分别为500余年和200余年。

据了解,该县地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向中山宽谷过渡带上,属梅的自然分布区域。本次调查的9株古梅均属蔷薇科李属的野生梅,包括厚叶梅和长梗梅两个亚种,大致跨越唐、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朝代。野生古梅的存在和发现,说明永平是中国梅的原产地、起源地和种质遗传变异地之一。

巍山发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褐翅鸦鹃

近日,巍山县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在巡护中新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褐翅鸦鹃,该物种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巍山鸟类的新纪录。

褐翅鸦鹃是鹃形目杜鹃科的鸟类,体长在52厘米左右,体羽全黑,仅上背、翼及翼覆羽为纯栗红色,嘴粗厚、黑色,尾长而宽。

它善于隐蔽,遇到干扰或有危险的时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丛或灌丛中也善于在地面行走,跳跃取食,行动十分迅速,还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通常飞不多远又降落在矮树上。

(图源:云南网)

褐翅鸦鹃喜欢单个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栖息于小树枝,尤其在雨后喜欢在芦苇顶上晒太阳。

它的鸣声连续不断,从单调低沉到响亮,其声似“hum-hum”声,好像远处的狗吠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尤以早晨和傍晚鸣叫频繁。

苍山拍到濒危物种——火尾太阳鸟

火尾太阳鸟是一种高山鸟类,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雀形目、太阳鸟科的一种动物,英文名称是Fire-tailed Sunbird。

目前已同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和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雄鸟前额,头顶辉蓝色,并由两侧向下延伸至整个颏、喉亦为辉蓝色,耳以后头顶两侧、枕、后颈、颈侧、背、肩和尾上覆羽概为火红色。中央一对尾羽概为火色,外侧尾羽外翈火红色,内翈褐色。腰亮红色,两翅褐色,飞羽羽缘橄榄黄色。眼先、颊、耳羽黑色,胸鲜黄色,胸中部缀有桔红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黄沾绿色。

(图源:杨继培)

雌鸟上体灰绿或橄榄黄绿色,背部较鲜亮,腰和尾上覆羽缀有黄色,两翅与雄鸟同色。中央尾羽棕褐色,不特性延长,其上隐现暗色横斑,外侧尾羽内翈黑褐色,外翈羽缘棕褐色,羽端淡色。颏、喉、胸灰绿色,其余下体黄绿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火尾太阳鸟夏季主要栖息于海拔1900米以上的中、高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杜鹃灌丛中,冬季多下到海拔1500米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有时甚至进到果园,农地和村寨附近的小林内。

这种不甚罕见的垂直迁移的候鸟,常结集成小群活动。鸣叫时展翅跷尾。喜用细长的嘴在各种花朵中吮吸花蜜和啄食花蕊、花叶。

永平首次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

2020年2月份以来,大理永平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科研监测过程中,在缓冲区通过红外摄像机拍摄到云豹夜间活动踪迹。

此次发现,说明该保护区属于云豹重要栖息地,为下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打下坚实基础。

(图源:大理电视台)

云豹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体长约70-110厘米,通常白天在树上睡眠,晨昏和夜晚活动。常伏于树枝上守候猎物,待小型动物临近时,能从树上跃下捕食。

永平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距县城63公里,保护区总面积9193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该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通过采用社区访查法、样线法等方式共调查到保护区内野生哺乳动物122种,隶属27科8目,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云豹、林麝3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矮岩羊、水鹿、苏门羚等15种。

来源 大理发布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