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张海铖 文/图)7月27日,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保山市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中共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在现场介绍,保山始终绷紧“责任”之弦、“精准”之弦、“质量”之弦、“纪律”之弦,全面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做到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面支持、全力保障,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不砍树也致富” 让“猎鸟人变护鸟人”
保山市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创新生态扶贫路径,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双赢中得到更多实惠。 记者获悉,保山市腾冲市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出创新实践的六种生态扶贫模式;隆阳区百花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猎鸟人变护鸟人”的生态脱贫之路。
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百花岭村观鸟导游葛宝智介绍,1995年,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百花岭村诞生,在党委、政府和协会的引导下,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生态一天天变好,村子周围的鸟也多了,陆续有人到村里来拍鸟观鸟,观鸟经济就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了,村民们也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日子也红火起来了,从“猎鸟人”变成了“护鸟人”。
现在,随着百花岭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到村里来观鸟、拍鸟,观鸟经济不断成熟壮大,陆续形成了“背包、鸟导、餐饮、销售、民宿、物流”等一系列的旅游服务,逐渐形成了观鸟产业体系。
由于生态越来越好,百花岭村周围鸟类、昆虫等自然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村民们不断学习鸟类、昆虫等知识,平时除了给国内外观鸟人做鸟导,还会做自然教育、周边旅游、土特产销售等业务,收入也比之前增加了很多,真正做到“不砍树也致富”,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 让“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一样甜”
今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慰问,总书记对村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肯定,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据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介绍,2014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大批项目扶持,有了“农改危”“扶贫安居”“厕所革命”等项目,对整个寨子人居环境、佤寨风貌、村寨亮化等方面下大力气进行了规划改造。现在的司莫拉佤族村,不仅走村串寨都是硬化路,而且家家都住“安居房”,户户环境“美如画”,现在将寨子建成了国家3A级景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慰问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保山、腾冲两级市委、市政府经多次调研,决定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总目标,以5A级景区标准来进一步规划建设司莫拉幸福佤乡,形成旅游+农业+文化的模式,最终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和区域发展,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今年6月3日,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群众通过房屋土地入股,在其中布置不同的业态,如土陶体验、藤编体验、根雕制作等项目,让群众自己既当解说员获得工资性收入,又当老板获取销售收入,年底还有"股民"分红,全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目前的司莫拉佤族村家家入合作社,户户兴产业,人人谋发展,集体与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推进”,正朝着小康的目标奋进。今时今日,司莫拉群众“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一样甜”,未来还将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保山是写满绿色诗意的山水田园城市,是积淀丝路永昌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创新之城,是共享和谐安宁的边疆安全屏障,是奋力逐梦前行的跨越发展热土。保山将集聚全社会力量,践行初心、勇担使命,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部分图片由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编辑 沈艺
审核 张敏